刘泉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手机:

微信:
邮箱:

驻地:
刘泉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个人履历:
刘泉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曾在国有企业工作多年,2001年研究生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后进入研究机构工作。主要研究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企业战略、跨国公司发展、外资并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理论与政策等。主持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科研课题20多项;在《企业观察家》《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金融》《中国物价》《中国投资》《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改革》《经济日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著有《国有企业改革——路径设计和整体推进》《怎样看待中国新一届政府面对的若干重大发展问题》《加速转型期》《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等著作。曾多次获人事部、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奖,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论文代表:
绿色债券政策对传统能源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物价》2024年第10期;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经济日报》2024年10月15日;
京津冀绿色发展的态势与趋势——电力视角下的污染防控成效评析,《天津经济》2023年第11期;
双碳背景下河北省光伏规模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河北金融》2023年第9期;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活力迸发,《财会学习》2022年第10期;
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基本能力上下功夫,《企业观察家》2021年第5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思路和关键举措,《经济纵横》2020年第5期;
实现优质优价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3期;
强基固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山东省烟台市乡村振兴基层实践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中国物价》2018年第11期;
实现优质优价的问题、根源和对策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9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中小企业》2018年第7期;
坚决对行政性垄断说"不"——清理整顿"新居配"政策执法效果评估,《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8年第6期;
以员工持股激发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活力——基于中国联通混改试点方案的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6期;
国企混改新趋势与关键举措,《董事会》2017年第9期;
国有企业改革的增长红利——释放机理与"十三五"效应预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7期;
垄断行业国企的竞争化改造与国企分类改革趋势,《改革》2017年第6期;
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趋利诱发独董专业户乱象,《董事会》2016年第1期;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党政干部参考》2015年第7期;
以国企"混改"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公司金融研究》2015年第4期;
工业增长与企业盈利水平的因果关系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改革举措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32期;
反垄断常态化条件下的执法体制研究,《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4年第12期;
董事会职权改革与央企治理机制的关联度,《改革》2014年第11期;
反垄断执法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消费者福利——基于汽车业反垄断案例的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9期;
构筑科研事业单位反腐倡廉坚实屏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9期;
基于国有企业市场优势地位的反垄断对策研究,《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4年第8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塑造新型市场主体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合理制定反垄断对策有效应对外资并购,《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6期;
行政性垄断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中国物价》2013年第12期;
反垄断须攻坚克难,《中国物价》2013年第2期;
以充实社保基金为重点统筹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43期;
2012年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物价》2012年第11期;
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9期;
中国宏观经济与发展改革研究(2011),《中国投资》2012年第2期;
稳增长重在"避虚就实"——谈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前线》2012年第2期;
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9期。
著作代表: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作者:刘泉红,中国计划出版社2022年02月出版;
《国有企业改革:路径设计和整体推进》,作者:刘泉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讲座主题: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制造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认识偏差、可行路径和对策举措》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