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025-02-21 20:42:22
作者:彭森(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开启新阶段,接下来怎么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认为: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断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变,只是我们说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改革的评价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0年改革开放才会克服和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各种干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一
回顾中国改革44年所走的道路,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探索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这一过程中最伟大的创新成果。他提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决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个字之差,但对市场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我们的确定性。中央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严峻复杂、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保证。
三
过去的十年,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的攻坚战,加快改革的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是,距离建成一个成熟、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重点领域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为了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央近年在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文件。这些市场化改革举措的提出和落地,无疑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
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和五项原则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高水平、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支撑和保证。下一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主要应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是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者简介:
彭森: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9年至199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工作,先后曾任:辽宁省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副秘书长、秘书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秘书长、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主任,2013年3月5日,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多次参加中央重要改革文件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出版《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报告》《守望改革、守望法治》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