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述裕:文旅深度融合须抓好4个关键点
2024-10-27 11:29:12
作者:祁述裕
旅游彰显了文化的价值,赋予文化更大的动能。旅游在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大理周城扎染企业家段树坤创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特别是它的体验馆,游客体验扎染制作的收入约占璞真扎染坊年收入的40%。
我们看一些图书馆,比如北京郊区怀柔小镇的篱苑书屋,现在被称为全球最美的19座图书馆之一。这座图书馆其实是因为当地的一项扶贫项目建成的,现在成了一个观赏之地,每到周六周日游人如织。旅游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赏功能,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
去年暑期我们对西江千户苗寨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它和十年前相比进步非常大,但现在也面临着很大问题,就是怎么避免商业化?这也是游客诟病很多的一点,如果我们深入到西江千户苗寨去看,它其实有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只是这些设施不为游客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我们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当地要提高旅游业质量,就要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于旅游业,使公共服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祁述裕认为关键在于抓住四个关键点:
一、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我个人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我认为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应该从关注自然、历史,转向更多关注当下生活;应从关注有限的领域转向关注无限空间;从注重观光转向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从关注物理空间转向关注多维空间,包括网络空间。最后,应从粗放发展转向到优质发展。
二、培育文旅新业态。
文旅融合,不仅仅要将京剧和旅游融合,也要将话剧和旅游融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将新业态和旅游融合。有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就是摩登天空——朝阳区的一家公司。我认为这家公司开辟了音乐节和旅游融合的很好案例,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音乐节承办公司,并形成了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他们的一些品牌产品,包括音乐节的场次安排,以及巡回演出的场次安排都非常经典。其中,草莓音乐节就非常值得研究,是文旅融合最鲜活的例子,从它的形象制作到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关注,是来自民间、立足于市场所开拓的、和各个领域相融合得非常好的一个范例。
三、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布局。
未来文旅融合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比如现在提出来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其实是包括旅游带的。比如文化部最早提出来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它本身就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带,包括长江经济带,同时应该也是长江旅游带。这些新的空间布局应该致力于打破传统的行政格局。
四、融合与组合相结合。
其实文旅融合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文旅的组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很多交叉点,但是文化产业不等于旅游产业,同样旅游产业也不等于文化产业。所以我认为既要做到文旅的融合,也要做到文旅的组合。
总之,旅游是很好的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再利用的抓手,现在大量公共文化设施是闲置的或者低效的,旅游为公共文化设施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旅游产业也在促进着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连接、依托,完全能够使两者相得益彰。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南京秦淮老城南区,南京的著名景点区,以夫子庙和秦淮河闻名。在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量游客给当地注入人气,文化产业又提振了当地的旅游品质。
作者祁述裕简介:
祁述裕:文化产业发展专家,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管理学科带头人,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特聘党的十九大报告文化建设部分宣讲人,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兼任:文旅部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文旅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数字文化制度研究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导、武汉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执行编委、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教学。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