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万明:曾国藩修身的“五字诀”能指引人生大方向
2024-10-25 15:42:53
作者:丁万明
毛主席曾这样夸赞清朝大臣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亦有人称之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潘,能够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成功因素定有很多,今日我们且抛开其他因素,说一说助力曾国藩走向成功的“修身功夫”。
曾国藩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这从他的学习履历中就可以看出。
曾国藩六岁开始发蒙,二十四岁中举,连着参加了三次会试才考中个赐同进士出身。在品行方面,曾国藩小时候心胸并不宽容豁达,睚眦之仇必报;亦非老练沉稳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气浮躁,常与人争强好胜。这些不足,如若不加克制,日后很难有所作为。
为了明确修身励志的理念,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所谓“涤”就是涤去过去不好的东西,“生”就是重新获得新生。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决绝心态昭示他告别过去、追求崭新境界的决心。
为了修身,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自认不是圣人,“择善而固执之”便是曾国藩秉持的修身信念。
所谓“诚”,就是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这从曾国藩给自己改名中也可窥见一斑。
所谓“敬”,就是要有恭敬之心。
他在自己遗嘱中谆谆告诫后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国藩的遗言可谓发自肺腑。“敬”常 与“畏”连用。如果说“敬”是修身向善的标准的话,“畏”就是做人的底线。在曾国藩看来,要畏道、畏法、畏舆情。畏道,就是畏人世间的大道理;畏法,就是要遵纪守法;畏舆情,就是要重视社会舆论、重视老百姓的口碑。
所谓“静”,就是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一种安静放松的状态。
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经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静以修心,“静”是 去“躁”的 良方。
所谓“谨”,就是指谨慎,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收敛,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
曾国藩常常讲,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他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正因为他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打下南京城、剿灭太平天国、手握三十万重兵、部下竭力劝说他面南背北时,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
所谓“恒”,就是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给自己规定,必须做到自订的十二条功课,即: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规矩严格施行,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人非圣贤,确立了坚定的修身信条,怎么才能保证一以贯之呢?曾国藩还有决绝的鞭策手段,那就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时刻反省,促使自己取得心灵上的日新日日新的效果,监督自己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的作为。
曾国藩还让倭仁点评自己的日记。他读了倭仁给自己日记所写的眉批大受启发,“悚然汗下”!惊叹“叫我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安得此药石之言!”曾国藩所写日记的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从曾国藩的日记里看到他艳羡别人的娇妻美姬、眼红别人得到的大笔外快之类不可对人言的内心隐秘,他的日记确实起到了“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的功效。
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蝇头小楷毫不客气地直面自己、鞭挞自己、砥砺自己应该算一出。
归根到底,曾国藩修为的根本体现在他卓越的文化格局上。文化格局决定见识,而见识对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至关重要。曾国藩在自己的遗嘱中道出了“求仁则人悦”的见识。
他说:“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能够很好地表达曾国藩的救世情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幅对联也恰好准确地诠释了曾国藩如“完人”般修为的那种人生境界。(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
作者简介:
丁万明,河北省委党校教授,资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签约教授,晋察冀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的主讲人。曾兼任北京大学国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在《学习时报》《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发论文等80余篇。出版《全注全译资治通鉴》《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文化》《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评说<资治通鉴>之秦崩汉兴》等多部专著,主编、参编《中华文化五千年》《文白对照<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多部。先后入选河北省燕赵文化英才、河北理论人才五十人工程等。2018年荣获河北省委统战理论教学名师称号,2019年获得河北省委组织部好课程一等奖。2020年入选中组部好课程名录,2022年主讲课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与历史自信》被确定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且纳入推荐目录公布。2022年荣获河北省燕赵文化名家称号,2023年入选河北省拔尖人才。 2015年7月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始开启《评说<资治通鉴>》主讲系列,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