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讲坛|黄奇帆:把握新格局下的新机遇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8-28 17:14:26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受邀出席在浙江台州椒江区举办的“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并为现场的政府官员和到会的企业做了《把握新格局下的新机遇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讲座。
黄奇帆首先阐述了主题的背景,他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二十大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坦诚不公地说:当前,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工作推进情况看,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又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我们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这样看来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那么,区域如何才能高质量发展,黄奇帆认为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改革、开放、创新、新质生产力这四件大事:
一、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关键时刻,区域要发展就得拿起改革的这个利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创新性、可持续性。一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数字经济、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路、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二是统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重点培育一些具有前瞻性、科创性、发展性,有竞争力的产业及企业;三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多元结构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推进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和公共服务互惠互利;五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二、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推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品牌、装备和服务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二是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数字、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地区间的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甚至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巩固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和组织建设,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区域经济治理体系,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构筑国际合作新平台。
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在我区域发展的核心地位,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领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二是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应用研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三是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互联网+”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造更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良好氛围。
四、新质生产力是第一抓手和落脚点。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会让生产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那么新质生产力怎么理解,怎么抓?
(一)新质生产力具有什么特征?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深化高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生产力形态,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发展态势。同时,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新技术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充与延伸,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
在“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下,科技革命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耦合。以数字形式存储和流动的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强渗透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升级,推动物质生产力创新。
第三,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更多的是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以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为特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显,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四,新质生产力以深化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和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新赛道。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五,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社会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
在新一代技术与数据要素共同作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重塑变革持续推进,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只是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范畴,还对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组织运行和社会制度体系都将产生革命性影响。
(二)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其一、举全区之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对那些面临国外打压和封杀的产品及所在产业链,既要增强自身产业在各产业链上的供给和配套能力,还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其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动态。要以前瞻性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蓄力。二是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要坚持企业主体的创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谋划和布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四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
其三、全面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二是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三是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链强链。
其四、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
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其五、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产业相关的前沿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政府在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而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营造公平竞争、容错宽松、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三是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改革,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总之,区域高质量发展道坚且漫长,但抓好了这几点,区域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百年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因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
黄奇帆
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黄奇帆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具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新质生产力》《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谈浦东开发的战略、政策及其管理》等著作,经济学研究能力突出,学术造诣深厚。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