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名单
2024-10-27 20:10:45
近2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政策研究、学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飞跃。文化产业也从少数学者和少数学校的探索,发展到今天成为教育部认定的二级学科,文化产业成为时代的显学。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批学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是分不开的。在综合考虑理论建树、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言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投票表决,报经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批准,最终有20位教授、学者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祁述裕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管理学科带头人,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特聘党的十九大报告文化建设部分宣讲人,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兼任:文旅部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文旅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数字文化制度研究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导、武汉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执行编委、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教学。参与国家文化法律法规、国家和有关部委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政策文件等起草3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高端智库和部委委托课题约6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项);出版《文化政策与管理前沿研究》《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研究》《文化管理概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独著、主编学术著作约30部;在《探索与争鸣》《文化产业评论》《行政管理改革》《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论文《论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扩大文化市场开放的若干思考》获中国艺术理论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一等奖。2011年、2013年分别获得国家行政学院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研咨询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行政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咨询成果奖三等奖。
齐勇锋
齐勇锋: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委、国家艺术科学基金评委,《中国文化蓝皮书》编委,《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常务编委。1987年12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研究所,先后在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副局)兼科研处处长、企业研究室主任、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9年调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工作,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国家若干重大课题和有关政策研究,一些政策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发表专著5本,合作译著1本,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2004年撰写的《关于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文化政策调研》第1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政治局委员刘云山给予重要批示。由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委托的“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课题研究报告被委托单位评选为优秀成果。2000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新锐人物”,2006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推手”。主持和参与北京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深圳宝安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项目研究、安徽芜湖市文化发展规划,北京市朝阳区、宣武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咨询和评审工作。2003年以来,先后为北京市及其各区县、上海、山东、江苏、辽宁、黑龙江、河南、山西、云南、湖南、湖北、甘肃、宁夏、重庆、安徽、陕西等省市政府,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各类文化产业培训班、研究生班、博士课程授课。先后主持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辽河油田、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春兰集团、中国联通、中国标准工业集团、中国录音录像出版公司、沈阳东宇企业集团、西安商业银行、鞍钢机械制造公司、中航一集团212厂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改组改制、购并重组、上市融资和企业发展战略的策划、方案设计和咨询顾问工作。多次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集团和有关行业、单位举办的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等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和研究生班授课。并曾多次公派赴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日本、泰国、韩国等进行文化产业、企业管理、跨国公司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的研修考察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新锐人物”,2006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推手”,2018年获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
花 建
花建: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文学硕士、上海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先后主持《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多项,出版《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等10多部专著,发表大量论文和研究报告,完成横店、桂林、等20多项文化产业规划等,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化产业优秀课题一等奖”、“上海市第四、第五、第十、第十一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第八届、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重要奖项,所写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先后承担成都市和上海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的申请报告。
陈少峰
陈少峰: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峰火文化创意中心主任。1980年起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学习。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从事研究伦理学、管理哲学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着重研究社会正义与政府管理、企业家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等专题。多次参与国家部委和省市有关文化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动漫、电影、文化出口、青少年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课题研究或者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许多城市主持文化产业集聚园策划和大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且主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坛研讨和高级文化经营人才项目。每年主编《中国文化企业报告》《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报告》等合计十几部研究报告,先后参与“十三五规划前期规划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文化产业国家级课题研究等;已经发表《中国伦理学史新编》《正义的公平》《企业家的管理哲学》《文化的力量》《文化产业读本》《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等十四部专著;在《企业文明》《绿叶》《文化产业导刊》《思想战线》《前线》《人民论坛》等期刊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2018年获。光线传媒独立董事。
范 周
范周: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指委副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文创分会理事长,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领域供给侧问题研究》、《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30)》、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出版《文化产业论纲》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英文版)等。
胡惠林
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森特聘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财政部中央文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主编。代表作有《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国家文化治理》《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等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部省级课题多项。
傅才武
傅才武: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起草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起草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史馆员。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合著)、《艺术经济学》(合著)、《中国文化市场与消费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等10余部著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发表有关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规划方面的论文100多篇。
范建华
范建华: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担任中国文化产业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文化产业通论》《文化与文化产业新论》《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范建华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合著)等多部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大系》《中国特色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研究》(十卷本)等。主持多地“十二五”或“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等学术机构授予的“民族文化保护与研究特殊贡献奖”、“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影视纪录片方面,担任大型电视纪录片《高原上的民族》总编导、总撰稿;会展方面,担任“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馆“人与自然馆”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舞台艺术方面,担任《云南映像》总策划、《云岭天籁》艺术总监、总撰稿等。
顾 江
顾江: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文化产业研究》主编,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出版著作《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研究》等共计26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和旅游智库项目等。主持部级课题11项,省市级及横向课题7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持3项文化部课题均获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其中主要观点得到中央领导人认可;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江苏省“社会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贾旭东
贾旭东: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文化发展理论,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与文化立法,文化测量。出版著作《利己与利他——“亚当·斯密问题”的人学解析》《从CI 到CS 》《文化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于文化竞争的战略研究》。主持或执行主持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委托项目《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前期研究》,《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行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经济发达县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调查》,北京市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参与课题多项。代表性论文有《“促进法”视角中的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维度与方法思考》《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中国经济文化的重构》等。
熊澄宇
熊澄宇: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08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兼任第三届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委委员,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委员,国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专家委委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专家委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委员,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咨询专家,首都版权产业联盟副主席,数字中国研究院副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科研课题。著有《媒介史纲》《世界文化产业研究》《信息社会4.0》《世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等。
张晓明
张晓明: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出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3册)、《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3册)、《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4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蓝皮书》(3册)主编;出版专著《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张晓明集》《开拓者的足迹》《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研究》等。近年来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本战略”,财政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担任国家民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组”组长。
尹 鸿
尹鸿: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电影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近年来主持过国家重大攻关课题“我国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广电局数十项科研课题。先后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等重要奖项评委。著有《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等近20种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近600篇。担任过数十个著名电视栏目以及数百部集影视节目的策划和顾问。获得过全国影视理论十佳工作者、北京市十佳电影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魏鹏举
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文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受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代表著作有《文化创意产业导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文化创意的内生价值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以及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北京市、亚洲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各级各类课题六十多项。
单世联
单世联: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蒙纳士大学“全球文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出版论、著、译26种,发表论文、评论400多篇。文化(产业)理论类代表性成果有:《吾道长悠悠——单世联文化理论编年文选1985—2017》《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吾道长悠悠——单世联文化理论研究编年文集》《文化不是任性——价值观、多样性与中国经验》《论文化观念与文化生产》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所著《被解释的传统》、《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获教育部第二届、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二等奖;《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获第十三届、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向 勇
向勇: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现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文化产业顾问、亚洲文化推展联盟理事、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小组专家、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出版专著《阁楼的大象》《文化的流向》《文化产业导论》《文化立国》《创意领导力》、译著《文化遗产的观念》《创意与管理》《创意战略》、编著Chin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ports(2013)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及共赢机制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数十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李 炎
李炎: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艺术产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云南省重点培育智库“文化发展”智库负责人。发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相关学术文章百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和横向课题50多项。有《西部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空间、布局与特色: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态与势: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主编“西部文化产业研究丛书”、合作主编《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等。主编《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文化蓝皮书),参与策划、组织大型公益性青年学术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已举办六届)。
李向民
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文化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等职。出版《精神经济》《中国艺术经济史》《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中国文化产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等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创作《大清盐商》等多部影视剧。1997年荣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4年当选“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200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入选江苏省首批“五个一批”人才。2016年当选“中国十佳电视剧编剧”。
李凤亮
李凤亮: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讲席教授,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60余项,出版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化评论近200篇,主编《文化科技蓝皮书》、“荔园文创译丛”等,主持制定地方和园区文化产业规划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等。
金元浦
金元浦: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编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出版了《文学解释学——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接受反应文论》等专著及《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等译著。主持完成的国家及省市项目与相关咨询研究报告有:“市场条件下文艺的协调发展”、“我国当代文艺发展战略与艺术保护”(其总课题《90年代末我国文化发展状况研究咨询报告: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子课题《关于我国当前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咨询报告》分别呈送中宣部和文化部、广电总局。)另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北京市课题研究,为主要研究者或主要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