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央“五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杨立新
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央“五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检察员。现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东亚侵权法学会理事长,世界侵权法学会执委会亚洲区委员,中国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多所高校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著有《侵权法论》(已出第三版)、《人身权法论》(已出第三版)、《人格权法专论》、《亲属法专论》、《侵权行为法专论》、《合同法专论》、《物权法新概念与新规则》、《大众物权法》、《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1-8集)、《共有权理论与适用》、《民事裁判方法》、《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等专著70余部,主编《物权法》、《债法总则研究》、《侵权责任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1-14集)等著作、教材7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法学论文500余篇。
研究领域 :
杨立新一直从事物权法学、侵权责任法学、人格权法、亲属法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参加了中国《合同法》、《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立法工作,在《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主要履历:
1952年1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长山岛人。
1969年初中毕业后插队,1970年12月应征入伍。
1975年从事司法、法律研究工作。
1982年至1985年在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中文专科毕业。
1983年上半年中央党校司法干部进修班毕业。
1984年至1986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进修学院学习法律,专科毕业。
1988年至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首届高级法官班毕业。
历任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审判组长,烟台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检察员。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还担任:中央“五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东亚侵权法学会理事长、世界侵权法学会执委会亚洲区委员。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澳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通化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一桥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参加了中国《合同法》、《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立法工作,在《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荣誉奖励:
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劳动模范、北京市师德标兵、一等功荣立者等;
《侵权法论》获北京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检察机关第一届金鼎奖优秀图书二等奖;
《人身权法论》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民法》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物权法》(第二版)获第三届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获得全国检察机关第二届金鼎奖优秀论文一等奖;
《侵权特别法的体系及适用》获全国法院第一届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连体人的法律人格及其权利冲突协调》获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获第二届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连体人的法律人格及其权利冲突协调》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科研项目:
《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03BFX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
《中国民法典总则立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05JJD820010)(教育部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
《民法法律物格制度研究》(05SFB2031)(司法部2005年一般项目)(已结项);
《民事权利保全请求权体系与民事行为规制研究》(06AaFX0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CLS(2006)YB14)(中国法学会2006年项目)(已结项);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研究》(C0814)(中国法学会2008年项目)。
论文代表:
《人体变异物的性质及物权规则》(合著),《学海》2013年第1期;
《自媒体自净规则保护名誉权的优势与不足》(合著),《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论竞合侵权行为》,《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德国民法典规定一体化消费者概念的意义及借鉴》(合著),《法学杂志》2013年第1期;
《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合著),《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
《关于恢复继承权宽宥制度的重新思考》(合著),《东南学术》2013年第1期;
《全球消费者行政设置述评》(合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立法突破及相关问题》,《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
《我国媒体侵权责任与侵媒体权利保护》,韩国《比较私法》杂志2012年11月;
《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对修正继承法十个问题的意见》,法律适用2012年第8期;
《论网络侵权责任中的反通知及效果》,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
《多数人侵权行为及责任理论的新发展》,法学2012年第7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是用婚姻法若干为题的解释(三)解读》,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
《论消费者因性损害的赔偿基金制度》,《法学经纬》第一卷;
《侵权责任法草案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成功之处》,澳门《法律及司法培训文集》第五册2011年3月;
《不具名媒体报道侵权责任的认定》,《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2011年第8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民法基础》,《法律适用》2011年第10期;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经营着责任的加重与适度》,《清华法学》2011年第五期;
《三部有关物权法司法解释规定的十五个重要问题》,《河北法学》2010第5期;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第2期;
《论侵权请求权的优先权保障》,《法学家》2010第2期;
《中国侵权责任法大小搭配的侵权责任一般条款》,《庆熙法学》 2010-03-30;
《<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期。
著作代表:
《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专著,法律出版社2010-05-01;
《侵权责任法》,专著,出版社2010-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精解》,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0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柒)--侵权法分则》,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陆)--侵权法总则》,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伍)--债权法》,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肆)--物权法》 ,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叁)--婚姻家庭法》,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贰)--人格权法》,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杨立新民法讲义(一)--民法总则》,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01;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著作,法律出版社2009-08-01;
《医疗损害责任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09-06-01;
《民法(第二版)》,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01;
《侵权责任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8-01;
《婚姻家庭继承法》,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01;
《侵权责任法》,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4-01;
《物权法(第三版)》,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01;
《债法总论》,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01;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编著,法律出版社 2009-05-01;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编著,法律出版社 2009-05-01;
《亲属法新问题与新展望》,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03-10;
《身边的法律顾问:人身损害赔偿》,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1-01。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