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发展建设委员会主任。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胡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发展建设委员会主任。兼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并专长为情绪心理学,关注情绪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情绪发展,情绪与认知的作用以及情绪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主持过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近10项,包括:不同解释水平视角下道德情绪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员工情绪感染机制及对绩效的影响研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分析(北京市哲社课题);参与的项目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全国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等。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等国内外期刊上就发表了论文30余篇。
研究领域:
胡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与情绪。胡平教授率先对中国城市婴儿的母婴依恋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中国婴儿依恋类型的判别公式;在情绪理论的研究方面,她关注不同文化条件下,情绪词内涵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中情绪的基本维度;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方面,她关注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在情绪在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她关注情绪感染对团队绩效的影响。除此以外,她还关注情绪对公共管理决策的影响。
主要履历:
1986年-1990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学士;
1995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博士;
2007年-2008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后
1990年-1995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助理;
2001年-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
2011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任教。
科研课题:
1. 2020-2025.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域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研究(19ZDA021);
2. 2019-2021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理论课题:不同人际关系下的情绪模仿研究;
3. 2018-2020 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意识的心理结构2018L20084;
4. 2018-2020 教育部民教中心:民族团结意识的心理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2018L20043。
论文代表:
1.胡平、徐莹、徐迩嘉(2020)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民族教育研究,2020 年第4 期第31 卷总第159 期;
2.胡平、韩宜霖(2020)心理空间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初探,贵州民族教育,2020,6,(第41卷总第232期);
3.张银普、钱 思、胡 平(通讯)(2020)基于角色清晰与团队认同的创业团队断裂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2020;
4.杨晓凡、胡平(2020)社会阶层共情差异的理论与实证探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01);
5.胡平 王雪珺 张银普 李昊健(2020)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体系中作用的思考——以复原力建设为例。心理科学进展;
6.王强龙 隋丽娜 胡平 张卓 杨波(2019)暴力犯罪者在人际合作任务中的行为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7.徐晓惠,胡平(2019)情绪模仿的神经生理机制:从镜像神经系统到神经网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8.徐同洁、刘燕君、胡平、彭申立(2018) 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使用:回顾与展望,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9.徐同洁 胡平(2018) 不确定性拒斥与大学生拖延行为:自尊和消极应对的序列中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10.徐同洁 胡平 郭秀梅 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
著作代表:
《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编写组编著,主编:胡平,世界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20;
《环境心理学》,苏燕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职业心理学》,胡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主讲课程:
《有效管理沟通艺术》
《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