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王亦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履历:
王亦楠:女,汉族,1971年8月生,科技哲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委员,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至1993年,就读河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取得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至1996,就读清华大学电机系,取得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1年,就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取得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至2009年,借调到国家发改委从事由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资助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的项目管理,担任项目管理办公室执行副主任;2009年至2011年于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11月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自2001年开始从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政策研究,重点研究领域涉及节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电动汽车与清洁交通、城市垃圾处理、能源管理体制等。支持及参与20余项科研课题;在《中国经济周刊》《科学文化评论》《中国改革》《能源》《经济要参》《求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科研课题:
2014年主持环保部委托课题《化学品环境立法体系综合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3年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委托课题《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转型研究》(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
2012年深圳嘉力达公司委托课题《我国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
2011年国家能源局委托课题《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
2010年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委托课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必要性研究和设计建议》(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
2009年国家能源局委托课题《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研究》(为项目主持人和报告执笔人);
2008年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课题《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为项目主持人和报告执笔人);
2003年主持中国经济信息网委托课题《中国电动车技术和市场化前景研究报告》(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
论文代表:
我国独具优势的"镁经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1期;
实现碳中和,为何很多国家抛弃了核电?《中国改革》2022年第2期;
核电站选址,必须有禁区有红线,《科学大观园》2020年第22期;
防范重大核事故风险首先要破除"核安全神话",《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6期;
尽早解除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张江科技评论》2019年第2期;
水电于国家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清洁能源——"水电妖魔化"严重阻碍着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四川水力发电》2019年第1期;
环渤海地区建设核电站还须审慎决策,《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3期;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5期;
不只是芯片,核电站“控制系统受制于人”隐患更大,《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7期;
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点思考,《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5期;
推进“能源革命”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8期;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认知亟需走出"生态愚昧",《中国三峡》2016年第12期;
总理为什么要求核电必须“绝对保证安全”,《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24期;
湘鄂赣三省发展核电的安全风险不容低估,《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9期;
我国核电发展必须稳中求进,确保安全,《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第4期;
我为什么不赞成重启内陆核电——我国核电发展必须稳中求进、确保安全,《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30期;
利用生物质能改造燃煤小火电的政策建议,《经济要参》2013年第23期;
中国要不要重启核电,《中国改革》2012年第9期;
内陆核电不宜启动,《能源》2012年第8期;
小火电重生记,《能源》2012年第6期;
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对我国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的一点看法,《中国能源》2006年第8期;
八面玲珑展威风——介绍一种新的“采用数倍聚光的光伏发电系统”,《中国能源》2005年第12期;
风力发电“救济”电荒——风力发电是随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中国风能》2005年第1期;
实现小康究竟需要多少能源,《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1期;
混合动力车技术不是我国的最佳产业机遇,《科技导报》2003年第12期;
跨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求是》2002年第1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6期。
著作代表:
《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译著:王亦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01月出版。
讲座主题:
《水电与地质减灾害的社会认知亟需澄清》
《水电于国家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清洁能源》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