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低碳经济专家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低碳经济专家
个人履历:
周宏春:男,江苏建湖县人,低碳经济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原主任、原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雾霾治理总理专项顾问组成员,中国循环经济50人成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专家,商务部聘内贸专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专家,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讲师团专家,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开大学“985工程”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领导小组委员、中科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地质系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9年,在江苏省淮阴第二水文地质队、江苏省南京江苏环境地质总站工作;1992年至1993年,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工作;1993年至1997年,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工作,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写;负责《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第一批)项目的筛选和编写;参与1997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特别大会提交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编写;1997年至2000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工作;2000年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工作。长期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产业和政策研究。已经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超过20项,多项获得奖励;承担过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多次参加国务院有关文件、法规的研究和起草;在《中国发展观察》《经济》《绿叶》《金融经济》《科技与金融》《中国生态文明》《中国环境管理》《中国能源》等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超过500篇;出版了《美丽中国建设之路》《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循环经济学》等著作10余部;获得过中国发展特等奖、一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术奖励:
2005年,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人承担“十一五”至2020年资源战略与对策建议,获中国发展奖特等奖;
2005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发展奖二等奖;
1999年,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发展问题的回顾与前瞻,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奖一等奖;
1999年,中小企业发展与政策研究,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西北地下水资源研究,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参加了获地质矿产部二等奖的“南通环境地质研究”的课题研究;
1992年,地质环境与人类文明,获科技征文三等奖。
论文代表:
人工智能赋能气候治理的思路与重点任务,《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6期;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攀登制造业强国新高峰,《经济》2023年第5期;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充电桩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1期;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基本内涵与支撑体系,《能源研究与管理》2023年第1期;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与金融》2022年第10期;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ESG投资注入新活力,《科技与金融》2022年第7期;
双碳导向下的绿色消费:内涵,传导机制和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2期;
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中把握投资和发展机遇,《中国商界》2021年第12期;
对碳中和导向下我国能源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中国经济报告》2021年第6期;
"碳中和"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6期;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新要求, 《中华环境》2021年第1期;
"六保"体现了中央的底线思维,《环球财经》2020年第9期;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在何方?《环境与生活》2020年第6期;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Z1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中国》2019年第12期;
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环境监察》2019年第11期;
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兼顾避免误区,《人大论坛》2019年第4期;
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到高质量的各层面,《金融经济》2019年第3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期;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举措,《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11期;
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探讨,《经济纵横》2018年第9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虽任重道远但充满必胜信心,《环境经济》2018年第9期;
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呼唤金融支持,《开发研究》2018年第3期;
2018年环保攻坚战怎么打?《党政干部参考》2018年第2期;
扶贫攻坚要算好五笔账,《新西部》2017年第17期;
能源革命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探索—以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中国能源》2017年第10期;
"两山理论"与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研究》2017年第6期;
如何跳出雄安,从历史高度看雄安?《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第2期;
"东北现象"与振兴之策,《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第18期;
让绿色发展迈上"互联网+"快车道,《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1期;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知易行难,《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1期;
"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环境保护,《绿叶》2015年第11期;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能源》2015年第6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第4期;
"两山"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生态文明》2015年第3期;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环境保护》2015年第1期;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4年第22期;
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衔接,《环境保护》2014年第17期;
依法治国里的环保蓝图,《中华环境》2014年第11期;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叶》2013年第6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与制度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2期。
著作代表:
《美丽中国建设之路》,作者: 周宏春、石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06月出版;
《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庄贵阳、周宏春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21年06月出版;
《绿色发展经济学概论》,周宏春、刘文强、郭丰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05月出版;
《低碳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作者: 周宏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06月出版;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研究》,作者:周宏春、王瑞江、陈仁义,科学出版社2005年03月出版。
主讲课题:
《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促进》
《推动高能耗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低碳经济发展》
《以绿色制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碳中和治理如何协同增效》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