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欧阳明高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
个人履历:
欧阳明高,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1993年在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eTransportation》主编。兼任:科技部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1995年6月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发动机教研室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汽车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民盟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至第十四届常委。欧阳明高从“十一五”开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担任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他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聚焦发动机排放问题、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和燃料电池寿命问题,提出了发动机电控高压柴油喷射新方法,发明了毫秒级燃油压力波精确调控技术。揭示了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蔓延机制,实现了主动安全防控。发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非线性动态建模与状态辨识理论,建立了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最优控制方法。研制出系列新装置与新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阳明高发表核心刊物以上学术论文600余篇,多次被列入中国和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其中科学索引(SCI)期刊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一部,参编多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还获得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荣誉奖励:
2024年荣获2024年度全球能源奖;
2019年当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8年荣获全国先进个人(全国劳模)荣誉称号(党中央、国务院);
2007年荣获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
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7年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24年7日,获2024年度“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
2022年当选IEEE Transportation Award交通技术奖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2020年高性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7、2019、2020、2021、2022年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5至202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2016年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优化控制与系统集成设计及应用荣获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荣获国际政府间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
2009年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会;
2007年车用柴油发动机新型电控系统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
科研成就:
1.深度参与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技术研发、示范考核、国际合作及产业推进工作。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2003~2006),在研究成果专报材料中首次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相关思路被吸纳到规划纲要。作为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代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我国首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总体专家组组长(2007~2021),主持了相关规划和项目实施工作,尤其是主持 “十二五”国家电动汽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率先提出以纯电动轿车为突破口带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的“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以及“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和“两头挤”的市场推进策略等实施建议,先后9次当面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新能源汽车进展并提出发展建议。作为专家组长,参与协调了北京奥运新能源汽车科技示范工程,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奥运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联合发起建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并担任首任执行副理事长,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做出了重要贡献。
2.建立清华大学新能源动力系统团队,不断开拓研究领域,从燃油车电控动力系统到新能源汽车电动动力系统再到新能源科技氢能-储能-智能三位一体布局,建立起《新能源动力系统学》这一能源科学交叉学科领域。主持发明了发动机新型电控系统,研发了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突破了商用车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成套技术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电解水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动力电池热失控科学与技术体系,推进安全电池-智能电池-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开拓了卡车快换与轿车快充耦合互补的能源补给系统和光-储-充-放一体化为核心的电动汽车车网互动智慧能源系统前沿领域。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7、2010)、省部级一等奖3项(2009、2016、2020),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
3.坚持问题导向、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学生当老板、老师当顾问的“师生共创”模式。三十年来长期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长期坚持每周末学生例会制度。建立张家口氢能研究院、宜宾电池研究院、南京智能动力研究中心、深圳智慧能源中心四个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出包括科创版上市公司在内的一批学生创新创业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亿华通、电动汽车整车领域的哪吒汽车、电池系统领域的科易动力、动力电控领域的常州易控、卡车换电领域的智锂物联、电池智能化领域的昇科能源、储能领域的清安储能、车网互动领域的链宇科技、氢能领域的海德氢能、电池智能设计领域的易来科得等知名企业。
4.拓展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领域国际学术影响力。创办和主编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eTransportation (2022年首个影响因子13.66,居全球交通科技领域第一名)。担任中美清洁汽车研究联盟中方主任/首席科学家,牵头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和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了中美政府间电动汽车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担任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首任理事长、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主席(2018-)、两次担任世界电动汽车大会EVS程序委员会主席(2010、2021)并多次做主旨报告,尤其是2010年在第25届EVS大会主旨报告中首次面向全球提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年发展技术路线图。截至2023年6月发表科学索引(SCI)期刊论文400余篇,他引超过3万次,截至2022年5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7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因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首次在奥运会示范而获得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2010 IPHE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因在电池安全等方面的杰出成果而获得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交通技术奖(2022IEE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award)。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