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
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李家洋
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个人履历:
李家洋,男,1956年7月生,安徽肥西人,研究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得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自去1994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2020年9月9日,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Auxin和Strigolactones)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8年获未来科学大奖、陈嘉庚科学奖。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荣誉奖励:
(1)学术荣誉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201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副主席;
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六年获得Web of Science高被引科学家。
(2)成果奖励
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
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7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8年,获陈嘉庚科学奖;
2018年,获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20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想科学奖、Web of Science高被引科学家
2022年,获2022种业科学家奖、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2023年,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中国专利银奖。Web of Science高被引科学家。
成果概况:
李家洋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1)阐明了拟南芥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主要来自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吲哚-3-甘油磷酸(IGP)。(2)系统鉴定和研究油菜素内酯的应答基因,发现油菜素内酯可通过通过诱导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分裂,可在拟南芥细胞培养中替代细胞分裂素提出植物细胞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的假说。(3)发展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了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发生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并克隆出相关基因。
2019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了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水稻理想株型基因提高产量与稻瘟病抗性。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主导,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2021年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测产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200亩的示范田里,金色稻浪翻滚,在机插秧、人工插秧、直播和抛秧四种栽培模式下,“中科发早粳1号”均表现优异,不仅产量创出新高,而且在苗期抗冷、抗旱,成熟期抗穗发芽等农艺性状中表现突出。“这一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填补了双季早粳品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空白,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提前一个季度吃上好吃的新粳米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满怀喜悦。中科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创制世界首例重新设计与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材料,2021年初,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细胞》上,被业界认为有望开辟一条野生植物驯化新路。
2022年4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水稻穗重和穗数之间相互制约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打破这种制约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为突破水稻产量瓶颈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与研究思路。在此项最新研究中,团队创制出大量IPA1顺式调控区平铺删除的基因编辑材料,并从中发掘出了可以同时提高穗重和穗数的编辑材料IPA1-Pro10,该编辑材料还同时具有株高变高、茎秆和根系粗壮的表型。经田间小区测产鉴定,IPA1-Pro10与对照品种中花11相比能够增产15.9%。该研究还进一步阐明了IPA1顺式调控区调控穗部表型的分子机制。
]2022年,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盐碱地科研工作。
2023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在橡胶树驯化的遗传机制解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论文“Genomic insight into domestication of rubber tree”已在国际主流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