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2025-04-10 11:18:41
作者:王立群(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著名文化学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名言出自唐代史学家昊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嘱咐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见我们对历史要心存敬意,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还要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史为鉴呢?
一、明史实
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虽然我们看到的历史大都经过历史学家有意识的选择与编纂,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当然,历史本身还存在一个书写的问题。历史学家或者为了叙述方便,或者因为心中某种不可压抑的情感,或者有意突显某个情节,也常会借用文学的手法,比如倒叙一下,插叙一番,须知历史是不能“倒”的,也不能“插”的,但如此书写,会把一些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历史因此有了“脉搏”、有了“趣味”、也会更加吸引人。这是不少人喜爱学习历史的一个动因。但是,如果仅限于兴趣的话,那学历史与看小说也没多大差别,还不算真正的研究历史,或者说,这只是历史爱好者。研究历史,首先就是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厘清这些事件的本末。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事件有序排列构成的。弄清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这就相当于给几千年的历史穿了一条线。有了这个提纲挈领的线索,历史因此才变得可以把握。
二、度人心
历史是由事件构成的,但事件的背后主导者还是人。中国传统的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可谓抓住了关键。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记录下来的,也是为了流传后世的,当然要以人为中心。从这个层面而言,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构成的序列。所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不是说“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而是要揣度历史人物的心。人心,就是指人的情感、心地、良心、觉悟、境界等这些内化的深层的东西。时间在变,事件在变,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人心;几干年前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够仍然触动我们的内心,还是因为共通的人心。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去触摸古人之心。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作风,孟子提倡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勇气,韩愈勇往直前的斗志,岳飞的“尽忠报国”的品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直至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同时,我们也鞭挞那些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奸臣、恶人。这些都是源自人心,根植于人性。我们只有触摸到古人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古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不能动辄以善与恶、对与错论定古人,更应该了解古人的心灵轨迹。
三、晓大势
所谓大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规律。中国几千年以王朝的更迭为明显特征的历史,其间有盛世,也有乱世,有分裂,也有统一。到底是什么导致的这些分合治乱?这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所以,透过众多的人、众多的事,透视历史的大势,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的重要功能。我们学习历史,需要时时穿透纸背,努力把握历史大势。只有把握了这个大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内心,才能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走,应该怎么走,作出正确的判断。顺势而为则兴,逆势而作则亡。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现实需要的指导。
四、长智慧
智慧是多方面的,而研究历史是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通过历史,我们了解人类的文化、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人类的经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感叹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感叹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感叹于“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曾经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就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样本,这既能成为后人的榜样,也是后人的警钟。它能提醒我们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错路。人不了解历史,就会重蹈覆辙。历史能够给予我们的,不单是过去众多纷繁复杂的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等,更是不变的人心和永久的大道。这些道理,能时刻呈现于当前,并指导我们走向未来,为未来指明正确的路径。
五、知兴替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未来,本来就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司马迁写《史记》为了“述往事,思来者”。王充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陆沉,就是愚味迁腐、不合时宜,这是只知历史不知当下的后果。盲瞽,就是看不见,比喻无知、不明事理,这是拘泥眼前不懂历史的后果。历史、现实、未来从来就不能分割。只有把握了历史,才能在纵向的链条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只有关注当下,才能在横向的网络中确定我们的定位。一切历史,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激活,才能为我所鉴,用历史的逻辑、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情怀,才能认清现实,找准定位,知其将往。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学习历史就是着眼当下,就是通过学习、研究历史,理解国家兴衰更迭的原因,明晰过去,着眼未来。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基于对历史认知的生活、工作、探索与实践,又紧密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未来。这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王立群: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教学名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专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研究山水游记文体的通论之作”,论文《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核心观点被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在学界引发深入讨论,成为研究山水游记的最基本的参考文献。二是《文选》研究,出版专著《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新国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文选》研究论文20余篇,代表了新时期《文选》研究的前沿,并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三是《史记》研究,《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借助对司马相如的历史记载与后人的接受,深刻阐释了历史传播的四个层次问题,此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并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王立群教授还致力于历史及史学的大众化及普及,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历史十年,先后讲述项羽、吕后、汉武帝、秦始皇、文景之治、刘邦、宋太祖、宋太宗等系列,并出版了《王立群读史记》《王立群读宋史》《读史札记》以及《王立群智解成语》等系列图书,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讲录教育视频精品课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史记教程》(华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再版)代表了当代《史记》研究学术水平,是《史记》研究的入门与必读文献。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魅力50人”。同时,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先后出访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的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多次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协组织的赴美、赴台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中原文明,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尽显河南大学风采,为宣传河南的今日风貌做出了突出贡献。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