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奇帆:《依托大市场优势,掌握产业链主动权》
2025-04-08 13:04:55
作者: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上升,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产生一定影响。论坛期间,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应对各种‘脱钩断链’挑战的重要基础;目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是多重因素的结果,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黄奇帆表示,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在劳动力红利之后迎来市场红利。就规模而言,中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一个单一大市场,即是一个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就工业基础而言,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三方面的红利:
一是“规模经济”成本摊薄效应。制造业进入中国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便能大幅摊薄研发、固定资产投资、采购、人力、物流和开拓市场的成本,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引力场”效应。从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本国消费市场和超大规模的进口贸易量;从生产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市场分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各工序之间可以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产业链集群;从时间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供给和需求互促共生现象将会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不仅需求端在不断更新升级,吸引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去“供给”,作为供给端的生产本身也会具有“学习效应”,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从而形成“供给”创造“需求”,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吸引。
三是“大海效应”。与小国经济不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超大规模市场可以让本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循环余地,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一般的“狂风骤雨”无法掀翻这个“大海”。对企业来讲,对基本面的预期十分重要。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稳定。
“以上三种效应是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带来的,是中国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自然产生的新红利,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蕴含的自然逻辑。”黄奇帆表示,在大市场的带动下,跨国公司合理的产业链布局逻辑突出体现在产地销、销地产两个方面。产地销,即利用当地的综合要素成本的优势组织生产,面向本地市场和全球市场进行销售。销地产,即面向本地市场组织生产,更好地组织供应链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即“在中国、为中国”。所以,一些人鼓吹“脱钩断链”是不会成功的。
针对当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黄奇帆认为,应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要着重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三是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
黄奇帆简历:
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具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突出、学术造诣深厚,著有《新质生产力》《重组与突破》《战略与路径》《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等著作。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