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剑平:《当前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分析》
2025-04-04 13:27:45
作者:范剑平(著名经济学家,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当前,在国际国内种种因素影响下,我国消费品市场走势不容乐观,必须加大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力度,努力提升消费者信心,力争保持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局面。
一、近年来我国启动消费的系列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推出了多项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
1、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低储蓄存款利率,激发消费者即期消费意愿。这一轮降息的政策操作较成功地达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其一,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逐年下降,1996年居民储蓄增长率近30%,2000年下降为7.9%,初步达到了适当分流储蓄、促进消费的目的。其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增加额逐年减少,1999年比上年少增加1362.4亿元,2000年比上年少增加1276.3亿元。其三,保持稳定的实际利率,使储蓄分流的政策力度把握得较好,没有出现储蓄分流过快过度,每年仍保持一定幅度的正增长,银行的正常支付能力没有受到影响。
2、恢复征收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促进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结构。近年出台的各项分流储蓄的金融政策措施中,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效果最为明显。
3、大力推行消费信贷,使我国消费信贷在起步阶段就获得较快发展。截至2000年底,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为3906亿元,占四家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7%,不良贷款率不到1%。2001年1—10月份对个人住房及消费贷款累计增加194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24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多增额的41%,表明在今年多增贷款中四成投向个人住房和消费。
4、增加城镇低收入者和公职人员工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各国普遍出现了减薪或工资冻结,大多数居民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有所下降。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冻结工资或减薪都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手段。但是,我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却采取了大幅度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公职人员收入的举措。
5、积极培育城镇住房消费热点。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向居民出售旧有公房产权、开放已售公房二级市场等制度变革措施,促使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由点到面展开,用很短的时间成功地将我国长期以来单位集团购买为主的准住宅市场转换为以居民家庭购房为主的真正的商品住宅市场。住宅市场在转换过程中不仅没有出现需求萎缩的现象,相反,个人购房热情高涨,使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出现投资和销售双双高增长的可喜景象。
6、改革休假制度扩大“假日消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休闲旅游方面的享受型消费需求,我国在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制度性安排上作出适当调整后,年时间预算中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之比,由以前的305天比60天变为251天比114天,休闲天数占31%。特别是春节、“五一”、“十一”把两个双休日集中起来与节日一起使用,形成一年中三个休闲旅游“黄金周”,使居民长假旅游消费有了时间保证,从而促成我国“假日经济”的新景观。
7、扩大文化教育消费。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激烈的劳动就业市场竞争,使教育消费成为近年来新的消费亮点。1999年高等教育在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招生33万人,一年就可增加教育消费30个亿。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比上年再次增长12.5%。2001年计划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增长30%。为了缓解高校扩招对高等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压力,1999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财政专项资金14.7亿元,带动其它渠道投资总计52.4亿元,投入到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2000年起,为配合扩招改善高校后勤,国家计委连续两年安排国债资金近40亿元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
此外,近三年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储蓄实名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减轻农民负担等其它与启动消费有关的方面,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消费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从经济运行看,虽然前一阶段启动消费需求的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好转,缓解了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下滑的压力,但消费品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供过于求的商品1997年下半年占31.8%,1998年下半年占33.8%,1999年下半年占80%,2000年下半年占79.64%,而2001年下半年进一步上升为83%。根据市场商品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动情况分析,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商品市场的主要矛盾。
上一轮启动消费政策集中出台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只占33.8%,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上升到86.3%,上升了近53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尖锐了。从这一点分析,虽然前一阶段启动消费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启动消费政策所造成的扩张效应尚不足以抵消经济社会体制变迁所带来的经济运行中内生性收缩效应。
当前,造成消费需求内生性收缩机制的主要原因有:(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磨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心理趋向谨慎。(2)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消费者对养老、医疗等新的保障政策、保障程度心存疑虑。(3)我国消费体制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同步,一方面,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等市场化消费领域迅速拓展,另一方面,人们的工资结构变化滞后,住房、人力资本再生产等市场化消费支出内容还没有在货币工资中相应增加。(4)在消费领域中,社会信用水平较低,虽然进入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但生产厂商在提供商品或劳务时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现象严重,“消费者主权”的缺失使消费者不敢消费。
消费需求内生性收缩机制,这一长期因素在2002年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会明显影响国内消费者的短期情绪,从而对消费品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消费者景气指数调查结果看,2001年7月份以后,该指数一改前两年不断上升的态势,开始全面连续下降。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满意指数从7月份的97.2点回落至11月份的96.3点,下降0.9点;消费者预期指数从7月份的98.7点下降到11月份的97.2点,下降1.5点;综合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评价和经济前景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7月份的98.1点下降到11月份的97.2点,下降0.9点。从消费者景气调查的走势可以看出,2002年消费品市场将出现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的趋势,只有出台大力度的启动消费的相关政策,才能使消费品市场增幅保持在9%以上。
三、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启动消费的短期政策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消费的重点要从短期政策向长期制度建设过渡,长短结合,以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为促进消费的短期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适宜的宏观环境。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制度创新破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城乡“栅栏”。今年国际经济衰退和国内景气下降将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等产业的就业影响逐步显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税费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鼓励政策。同时,劳动就业工作要改变重城镇轻农村的偏向,劳动部门不能只管城市不管农村,要从政府部门职能安排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城乡就业的协调、改革就业管理体制的趋势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在市场基础上相互开放,及时废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地方政策。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加以部署,要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针。
2、适时降低利率,扩大消费信贷。1996年5月到1999年9月,我国央行曾经7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息政策对于扩大消费,特别是刺激消费信贷的扩张、促进经济回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去年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多次降息,国际市场多数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到近30—40年来的最低点;同时我国物价走势趋降,通货紧缩压力挥之不去,经济增幅再次回落,有必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刺激需求。在消费信贷规模已经占当前贷款总规模4成以上的情况下,降息对扩大消费信贷和减少银行存差都将有明显作用。
3、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实行私人购房、购车所得税抵扣政策。税收政策对消费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少数商品如烟酒、化妆品、小汽车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对私人买卖房屋也征收契税等,基本上是对定性为奢侈品的商品或劳务征收消费环节税;二是对个人收入超过基本生活费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税收政策大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一起沿用至今。在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过去出台的以抑制消费需求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税收政策不应该再继续沿用下去,而必须根据扩大内需的经济工作方针作出必要的调整。
4、继续提高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
为什么我国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时,要采取增加居民收入而不是冻结或减少收入的非常举措?原因之一是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而我国虽然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7%以上的较快增长,经济较快增长为我国增加居民收入提供了根本保障。原因之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收入增幅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使我国在实行扩大内需方针时,消费需求的扩张明显受到较低收入水平的制约。为了扩大内需,我国有必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另一方面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以增加现实购买力。
5、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政府对农村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应当由财政资金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不应将负担推给农民。建议在全国贫困地区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支付和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国债资金使用上建议适当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倾斜,多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作者简介:
范剑平:著名经济学家,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签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签约教授,厦门大学EMBA鼓浪屿名家论坛特聘教授。1982年至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公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进修,主修发展经济学。1989年至1990年,公派赴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进修;1992年,赴日本成蹊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副主任、讲师、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调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任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02年,调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担任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预测部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导师主席团执行主席。还兼有商务部市场运行专家顾问、中国信息协会预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其它职务。范剑平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系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参与许多国家级重要课题和近几次“五年计划”专题研究,对宏观经济政策、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有重要影响;在《科技促进发展》《财政监督》《经济研究参考》《农村经营管理》《金融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2003年中国经济展望》《2004中国经济展望》《2005年中国与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中国与世界发展报告》《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中国市场消费报告(No.2)》等研究著作多部。多次荣获国家发改委科技进步奖。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