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勤:《中国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与治理对策》
2025-04-02 10:28:16
作者:李雪勤(中央纪委研究室原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客座教授)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具体进程
大家知道,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时期,中国的腐败现象呈发展蔓延态势,大案要案不时发生,奢糜腐败风气盛行,政治生态严重败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党内也有同志甚至说那个时候我们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八项规定开始,打虎拍蝇猎狐,正风肃纪反腐,很快就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在当时大力反腐败的形势下,除了常见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相对不太复杂的腐败案件外,还有一些与之前表现形式更加突出、更加复杂、隐藏更深、更加触目惊心的新型腐败形式,如政经结合式腐败、军队系统腐败、金融系统腐败、塌方式腐败、贿选式腐败等,也都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水落石出,逐步暴露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这5年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处分153.7万人。而十七大期间一共处分党员51.8万人,十八大期间这5年是十七大期间那5年的3倍。力度之大,也前所未有。
党的十九大以来,据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到六次全会4年的统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20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对247万名党员作出党纪政务处分,党的十九大以来共有7万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投案。可以说,查办腐败案件依然保持着高压态势。因此,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成效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今世界没有其他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大规模、大力度、坚持不懈惩治腐败。”
曾经写过《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帝王系列的作家二月河,前些年在“两会”期间说过,翻遍二十四史,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像现在这样大的反腐力度,比中国历史上唐朝的武则天、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雍正还要大。他还说,过去的反腐,只限于某一个阶级或是阶层,没有像现在这样变成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决心和行动。
十年磨一剑。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来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当前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出现什么样的态势
我们党对腐败形势的判断,从2013-2015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到严峻复杂,到2018-2019年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今年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还强调,当前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四个任重道远”:一是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二是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三是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四是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可以说,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怎么看待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另一方面,我们怎么看待当前反腐败斗争“四个任重道远”?这两个看起来有矛盾的问题,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甚至迷茫。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正如前面所述,在党的十九大头两年,我们提出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这如何理解呢?
我们说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是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是反腐败的正义力量有效压制了腐败的邪恶力量。之前我曾经打过比方,好比说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大势已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我们还没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还没有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同样,反腐败斗争也可以这样理解。尽管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增量、减存量的任务依然繁重,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足的行业和部门的腐败问题仍然多发,发现和查处腐败难度依然很大。但这不能改变腐败被有效遏制的事实,不能否定反腐败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的判断。“压倒性胜利”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们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发展,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不利的一面;也一定要看到反腐败形势整体向上向好的主流,即使局部有些逆流也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被局部的一时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所迷惑。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直至最终胜利,整体上是一个不断前进、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斗争“四个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和成效不可谓不大,但是新发生的腐败案件还是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就不可能停歇。”也说是说,之所以存在“四个任重道远”,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还存在着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
这同我国还处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是大有关系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率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七十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而这也往往是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因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我们每年都会有上千万人口进城,这些人在城里就要有就业、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等等,就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早在2000年12月十五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就已经明确指出:“从不少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的变革阶段,往往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
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21年的城镇化率为百分之64.7%。从全国来看也不平衡。上海已经达到90%,北京87%,浙江72.7%,河南56.45%,云贵川也都是在6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百分之八十左右(2017年城市化率,美国是82.06%;英国83.14%;法国80.18%;德国77.26%;日本91.54%)。因此,我国还处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这个当口。只有到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80%,也就是到2035年之后,大规模基本建设也将逐步完成,我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的反腐败才能有比较好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我们取得反腐败彻底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
三、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治理对策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治理,依然应当放到整个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把握。我们不能就腐败论腐败。
第一,要继续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腐”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必须一体推进。一是在不敢腐方面,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现在腐败案件在前一个时期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又有反弹的趋势,这是同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相关的,估计一个时期降不下来,还会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所以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在必需的时候特定的领域还可以进行集中打击。二是在不能腐方面,要继续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制度不能太松,得不到执行;也不能太刚,太死板,难以执行。同时,还要继续保持和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健全完善与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保障机制。早在1941年我们党《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就在明确要求“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的同时,“实行俸以养廉原则,保障一切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必需的物质生活及充分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当年抗战时期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尚能如此,更何况现在?三是在不能腐方面,还是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让人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不想”是根本,要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靠提高党性觉悟,靠涵养廉洁文化,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就体现了不想腐的精神。总之,要使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第二,要继续大力推进大数据监督。今年的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水平、规范化水平。”通过数字赋能开展大数据监督,能够对大数据监督范围内的腐败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使用大数据监督的方法。上个月我到浙江参加基层清廉建设创新经验发布活动时了解到,浙江正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统一开展大数据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据中科院计算所和沈阳市纪委提供的数据,到去年为止,他们共采集备案沈阳市3000多家单位行权数据100多亿条,涉及资金4000多亿元;累计公开公示数据2000多万条,涉及资金2000多亿元。做好了这些大数据监督的基础性工作,就使大量腐败行为原形毕露、无所遁形,就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为大数据监督是实时的、动态的,能够即时发现问题,好像摄像头前无小偷一样。同时也体现了“三不腐”的要求,可以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基础上达到“不想腐”的目标。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政策。我们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报告,都是采取加快发展重大举措的报告。可以预计,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必将是一个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报告。因为我们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之前的价格双轨制问题,农转非问题,家庭住房、公务电话、公务用车等等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总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继续发展来解决。
第四,要继续在全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在前面刚刚讲过,中国只有到2035年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我们的反腐败才有好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这个基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应当说,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国内外有专家认为,在二次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体中,能够实现工业化、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韩国和中国(包括台湾省)。因此,2035年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达到80%,也应该是可以达到的。而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反腐败取得彻底胜利的客观条件。这也可以从一些国际经验中得到印证。根据透明国际提供的数据看,2021年清廉指数排在最前面的20个国家(地区)都是发达国家(地区)。发达国家不一定是清廉国家,但清廉国家一定要是发达国家。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能够长期保持清廉。总之,我们建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基础上。这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客观规律的。
作者简介:
李雪勤:中共党员,中央纪委研究室原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8月到中央纪委研究室工作,2016年5月退休。期间,历任:中纪委研究室副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室秘书组第五组组长(吴官正秘书),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中央第八巡视组副组长。李雪勤长期从事政治,党的建设、反腐败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曾参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四次参加中央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探索与辉煌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的研究;在《管理评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领导科学》《中国纪检监察》《红旗文稿》《求是》《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00多篇;出版《民主与改革》《中共拒绝腐败》《新中国反腐败通鉴》《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反腐倡廉思想研究》等著作。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