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中国GDP总量翻番需解决7个长期问题》
2025-03-06 14:13:23
作者: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世界银行标准看,发达经济体人均GDP门槛值为2万美元,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高达4.8万美元,而2020年国内人均GDP约1万美元。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GDP总量相比2020年需翻番。2020-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在4.7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要实现这样的GDP增速,需要解决七个方面的长期问题。
第一,解决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包括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相对较低以及居民消费率特别是城镇消费率下降的问题。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2000-2020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但居民消费仍占最终消费的70%。疫情三年,受冲击最大的也是居民消费,三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名义增长0.2%,即使今年一季度恢复至4%,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5%-6%的年均增长水平。
第二,解决技术创新问题,通过创新能够带动更多新的需求。
第三,解决产业体系问题,不要出现脱实向虚。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保持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顾此失彼。过去有一段时间,由于安全、环保问题,传统产业相对来讲面临较大发展压力。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其次,金融、房地产在过去十年合计拉动了26.5%的经济增长。但现在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目前已经不存在,所以要解决产业体系问题。
第四,解决民营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问题。以平台经济为例,2022年以来,政策层面对于推动平台经济尤其是头部平台企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信号一次比一次强烈。头部平台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大显身手、大胆创新、大胆投资。
第五,解决房地产问题。房地产当前占GDP比重为6.1%,个人认为居民住宅峰值还没有到来。当前全国层面确实存在很多空置住宅,但这些空置住宅更多存在于农村和人流流出的中心城市,而人口流入城市依旧存在住宅短缺问题。因此,要解决以农民工为主的三亿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方面未来仍然有很大的住宅增长空间。房地产也是影响下一步经济整体回升的重要关键点。
总体上,保持房地产的长期稳定,既需要短期政策,更需要长期制度。短期政策就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长期政策就是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第六,进一步扩大外贸、吸引外资,稳住外资基本盘。当前国内有一种倾向是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庞大,足够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该研究务实管用的稳定进出口和外资的增量政策。包括在产业链重构大趋势中,想方设法留住链主外企,尽可能弥补美国加征关税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第七,解决好经济治理问题。需要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把握好政策定位,市场定位,减少对市场和企业不正当的干预,政府要科学地监管。备注: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记者田进)
作者介绍:
杨伟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原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四五规划起草组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成员,CWM50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国家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工作。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22年,先后担任发展规划司司长、发改委副秘书长和秘书长,是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文件、重大政策以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参考提纲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之一。著有《中国的产业政策──理念与实践》,参与组织编著了《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十五”计划纲要500题目解答》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工业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文章40余篇,主要有:《矿业长期成本变动与结构转换》《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及其选择》《"城市短缺"及其后果》《城市化、国际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调的判断》《“九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展望》《“十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思考》。 2021年3月8日,杨伟民获得2020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