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士兵们最关切的问题其实就三个:能不能活着回来,能不能打胜仗,能不能有奖赏。能解决好士兵们三个最为关切问题的领导,就是不错的领导!
无论是组织领导者,还是团队领导者,什么样的领导值得追随,咱们不妨从历史上找找标准和答案!
1、组织领导者典型代表之刘邦。
刘邦乃沛郡丰邑农家出身,性格豪爽,不爱读书,讨厌劳动。因自小就仰慕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长大后就前往魏国准备去追随魏无忌。奈何,魏无忌已去世多时,不得已,刘邦就做了魏无忌手下谋士张耳的门客。后因张耳成了秦国的通缉犯而逃跑,刘邦只好打道回府。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后设立泗水郡,郡治沛县。刘邦经过考核成为了秦吏,做起了泗水的亭长,因为豪爽和萧何、曹岑、夏侯婴、周勃等沛县大小官吏都混得较熟。
一次,刘邦在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正好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见秦始皇坐在豪华的马车上好不威风,羡慕得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又为泗水郡押送徒役送往骊山,哪知路程未过半,徒役却已逃跑过半。 刘邦想,与其这样,还不如放了这些苦命的人,走到芒砀山时,停下来就对徒役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因此也要远走他乡了!”。令人意外的是,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就是不愿离开,铁了心要跟随刘邦。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爆发了反秦起义。沛县令也想响应,萧何、曹参积极劝说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回以增强力量。 于是,县令便让樊哙去邀请已拥有了数百人队伍的刘邦。
没想县令却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准备捉拿萧何、曹参。二人闻讯后赶忙逃到了城外去找刘邦。在刘邦的鼓动下,城内百姓杀了县令且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萧何等人因担心被秦朝灭族,就竭力推举刘邦领导大家起义反秦。不久,刘邦的队伍就扩大到了三千人。
刘邦起事后,先后攻克了周边的胡陵、泗水等地。攻丰邑时,刘邦听说东阳宁君与秦嘉要立景驹为楚假王,就想借他们的队伍攻丰,于是前往投奔景驹。在去的路上,遇见了也准备投奔景驹的张良。两人一番交谈,相见恨晚,于是,张良就放弃了投奔景驹的念头,将自己的人马交给了刘邦。
公元前208年,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和项羽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同样也举起了反秦大旗,队伍很快就过万人。刘邦听说项梁在薛,于是留下军队围住丰邑,自己前去拜见项梁,请求支援。刘邦在得到项梁五千增兵后对丰邑再次发起进攻,雍齿战败,逃往魏国。
在项梁战死、楚怀王重新稳住国内局势后,怀王决定兵分两路:其中西路军由刘邦统领,目标为关中;北路军由宋义为主、项羽为辅,解救赵王。同时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一路向西的刘邦帅军至高阳,并访求贤士。高阳人郦食其经人引荐见到了刘邦,并被刘邦启用。拥有四千多人队伍的郦食其之弟郦商,也随哥哥一起投奔到了刘邦麾下。
当刘邦率军进攻颖阳,再次与韩王的丞相张良相遇。之前,张良劝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并随韩王至韩地作战,但是一年多下来,始终没能打开局面。张良再次与刘邦合兵,并跟随刘邦北上。
不久,一路过关斩将的刘邦很快就攻陷了秦国都城,秦王投降。在经历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一直没被项羽重视的韩信投奔到了汉王刘邦的旗下。在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事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由此,韩信开始书写自己的军事传奇,成为了刘邦手下当仁不让的战神统帅。
彭城之战后的公元前205年春,原不被项羽重用的谋士陈平,经魏无知引荐面见了刘邦。两人纵论一番,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监护三军将校。尽管刘邦此举引起众多将领不满,认为陈平品行不端、收受贿赂,不能重用。可刘邦经过考察后对陈平更为器重,才有了后来的“六出奇计”。
公元前203年8月,项羽在腹背受敌、兵疲粮尽后,遂与刘邦订盟。签订同盟后,项羽引兵东归。 本想退兵西归的刘邦在陈平等人的强烈建议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联盟与疲于奔命的楚军在垓下展开决战,楚军战败,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刭。
战胜项羽后,刘邦及时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受封的韩信、彭越联合各诸王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顺势就在山东定陶之阳举行登基大典称帝,定国号为汉。称帝后,刘邦进行了论功行赏,被其分封的臣侯就有大约一百四十三位(实际数量更多),而且这些功臣们除了异性王之外,大多数最后都得以善终,其爵位也能被后代所承袭。
论出身,刘邦一介草民;论文化,刘邦乃一混混;论打仗本事,他不是项羽、韩信的对手;论计谋,他远不及张良、陈平;论后勤管理,他又没有萧何那几下子。况且,刘邦喝酒、泡妞等毛病还一样不少!就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能成了笑在最后、收获最大的那个人!
究其原因,刘邦之所以最终能收天下,核心在于他既善于取势、取道,又擅长收人、收心:
就连咱们伟大的领袖都说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像刘邦这样式的组织领导者,值不值得追随?
2、组织型领导典型之李世民。
贵族出身的李世民自幼爱习武学文,聪明机智,见解独特而高明,遇关键大事总是刚毅果断,不拘小节。李世民少年从军,16岁时就应召前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一亮相就初露锋芒,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之后,积极倡导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拜右领军大都。自武德元年(618年)起,先后带兵:平定陇西薛仁杲;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几场关键性的胜仗打下来,李世民因战功卓著,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之最高军职,同时也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德九年7月,因内部斗争严峻,在房妙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一干铁杆粉丝的谋划与支持下,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8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年仅29岁的李世民登位称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作为: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
李世民因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施政有方、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富强而被公认为是封建王朝中的一代明君,是帝王中的典范。
李世民凭什么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万变不离其宗,根源在于李世民依靠非凡的自身魅力与领导水平,成功地打造出了一支卓越的团队,然后成就彼此:
(1)德才俱全,心有乾坤。
李世民似乎天生就是当统帅、领导的料,因为他具有领导者的三大核心特质:
能武能文(专业素质):李世民自身武功高强,尤其善于骑射,所谓“秦王执弓,尉迟敬德执槊”,于万军之中,无人可敌,跟随他的将士无不诚服。李世民不仅骁勇善战,且擅长排兵布阵,比如,出道奉命解救隋炀帝的战役,他就是以谋士的角色参战,当时的主官云定兴正是采纳了李世民的策略才得以成功地将隋炀帝解救出来。除此之外,李世民的书法、诗歌水平也不一般。上马能安定天下、下马能提笔成章,像李世民这样文武全才的人又岂能不令人佩服?
知己尊人(品性格局):领导者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最能耐、别人都不行,是很难用好人,也很难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的,而李世民虽然有能耐,却没有这些毛病。李世民一直谦虚地说自己从小崇尚武威、不精学业,对先辈贤哲的治国兴邦之道是稀里糊涂、茫若涉海,所以他认为为人要念书、要有自知之明;他也说“能安定天下者,唯人才也”。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在打天下的时期,还是坐天下的时期,所以他才总是虚心纳谰,广纳人才、尊重人才。
志存高远(抱负追求):小心脏藏有大能量,尽管李世民贵族出身,但他不仅不纨绔,相反自小就有着“栉风沐雨,饥不遑食,以救苍生”般的强烈追求和远大抱负。无论是带兵不久就看清了形势,而积极建议李渊起兵反隋,还是打败薛仁集团之后最先做的就是让房妙龄收集、保管好薛仁集团的各种名册,都足可见其是一个有追求、想干大事的人。一个有追求、有目标的领导者更能为跟随的人指明方向、带来希望。
(2)建功立业,率先垂范。
一个不能带领士兵打胜仗的将军不是一个好将军,因为只有打胜仗才能解决各方面的需求与发展问题。一个领导者,想解决好跟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建功立业方能创造条件与拓展空间。显然,李世民深谙领导之道:
创业时:身先士卒,常打胜仗。在古代那种信息不对称的战场,将领冲锋在前,不仅能做好掌握一手信息、知己知彼,还更能鼓舞士兵,更容易树立威信。应该说,李世民是身先士卒的典范,在其历次亲征的战役特别是关键性的战役,他都会亲自侦查,率先冲锋陷阵。正因为李世民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才会在决定唐朝建立与统一的几大关键性的胜利战役中,其战功就占比超过了一半以上。
守业时:心怀苍生,自律克己。他在贞观元年处理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带佩刀进宫一案时就说过:“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对于权与法的关系问题上,李世民应该说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支持依法办事,不讲私情,自律克己尽量遏制自己权力的任性与冲动。领导者要求别人做到的,先要自己做到,只有这样才更有示范性、说服力。
(3)以人为本,广納人才。
李世民即位之处专门举办了一场有关隋朝衰败与治国方略的大讨论:
正是因为李世民对历史、国家、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关于治国方针的定夺上,这个纵横疆场多年的统帅最后做出了英明的决策:推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之根本方针。
而且,李世民心中的“以人为本”,不仅指自己团队的这些人,更有天下老百姓的广大“苍生”。毫不夸张地说,“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不仅开启了贞观之治,也创造了治国施政的新理念。
因为李世民对国民的态度,所以才会对老百姓推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比如: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安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推出科举制,让平常百姓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和渠道等。
也因为李世民对人才的理念,所以才会对团队的组成与打造才会坚持不问出身、不问地域,唯才是举、为人是贤的原则,比如对手阵营的李靖、魏征、贫民出身的马周、铁勒族出身的契苾何力等,这些人后来都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4)知人善任,量能授职。
李世民曾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这应该是他用人之道最真实的写照。
李世民发现房玄龄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也能提出独到而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杜如晦精明果敢,剖断如流,在决策、判断方面胜人一筹,他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决断,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于是,李世民将他们俩组搭配互补,形成了最佳拍档,谱写了千古流芳的"房谋杜断"的传奇。
马周因机缘巧合,被李世民发现,行“(马周)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而成为佳话。而贫民出身的马周,为了报答李世民“四请”之恩,一生恪尽职守,直言敢谏,长期协助李世民处理国家公务,因其政绩突出而10年4次被晋升,成为一代名臣。那个著名的《陈时政疏》的奏折就出自马周之手”,连伟大的教导员也称该奏折是继贾谊《治安策》后历朝历代的“第一奇文”。
无论是“房谋杜断”,还是“马周10年4次晋升”,这都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量能授职的结果。尽管李世民团队的单个成员不一定是史上最强的,但其团队的组成结构、协作分工、人才梯队等造就的综合实力无疑是史上最强的。
(5)有容乃大,善待人才。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按说魏征是李世民的大仇人,应该杀无赦,但一贯尊重人才的李世民却抛弃前嫌,规劝并根据其特长任命为谏议大夫。上任后的魏征不负所望,经常被李世民请入居室,询问得失,后来一路高升。重用自己的仇人,换成一般人肯定做不到,但李世民却能做好,足见其肚量、格局。
战功显赫的李勣,有一次得了急病,李世民看到处方上有“胡须可以救治”的记录,毫不犹豫地剪下自己的胡须送去。要知道,在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古代,不会轻易剃发、剪须,更不用说是皇帝。李勣得知后感动得热泪横流,磕头不止,直到额头流血,以此表达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很多人才往往都是有特点的,甚至有些还个性十足,如果领导者不能包容他们的一些个性特质,就很难用好人才;人才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尽管能力超强,同样也需要被重视、被尊重,如果领导者不懂得重视、尊重人才,也很难留住人才。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吸铁石,与其肚量格局、善待人才是分不开的。
(6)奖罚分明,建章立规。
与所有开国帝王一样,即位后的李世民也面临着决定创业骨干功劳与奖赏的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为此,他提议众臣当面讨论。哪知话还落音,将军们就开始争论起来,淮安王李神通率先发言:“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过是捉文弄笔而已,功劳却在臣之上,臣不服。”
李世民反驳道:“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实为摆脱祸患。到了窦建德侵占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卷土重来时,叔父又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而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大唐江山才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当然在叔父之上。叔父虽是皇族至亲,但不可徇私滥情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李世民有理有据、毫不留情面的一番话,让李神通面红耳赤,无话可说。其他将军听后无不感慨:“陛下如此公正,即使是皇叔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敢不安分呢?”再也不敢妄自争功。奖罚分明也是李世民打造卓越团队的法宝之一。
而对于建章立制,李世民那是相对重视与用心:即位后就立即让史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议定与修改律令,建立了以《唐律》为蓝本的法治体系;完善“三省六部制”,做好三权分立。与此同时,在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各个方面,李世民都推出了相关的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发展、加速交流与融合、兴宁安邦的政策与措施。除了为国家与社会治理建章立制外,李世民还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设立“谏议制”、“五复制”等制度就是有效的举措代表。
对于李世民,朱元璋都说:“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像李世民这样式的组织领导者,值不值得追随?
1、团队领导者代表之卫青。
卫青乃河东郡平阳县人,出身卑贱,从小做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在平阳公主府中为骑奴。后因姐姐卫子夫受到汉武帝宠幸而被提为建章监、侍中,常随武帝外出围猎。后迁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武帝升卫青为车骑将军,与其他三路汉军分兵出击。四路之军,其中就有三支队伍失败,只有卫青带领的队伍在龙城之战中大胜而归,武帝大喜,封他为关内侯。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军突袭匈奴,发起河南战役,一举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因功进封为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漠南之战爆发,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他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乘夜奔袭,围追堵杀,又获大胜,被武帝遣使拜为大将军;次年,卫青两次统领公孙敖等六将军出定襄,重创匈奴单于主力。
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外甥霍去病分兵北伐,在大漠遭遇单于主力,力战破敌,并追逐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还师。此战后,匈奴“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卫青再次因功加拜大司马大将军,与自己的外甥霍去病同掌军政。
卫青从一个苦孩子逆袭成为大司马大将军,成了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为什么?
(1)有勇有谋,身先士卒。
在西汉汉武帝之前,匈奴总是集中兵力、依靠骑兵优势突然进攻、来去如风,使汉军总是处于被动挨打、防御抵抗的局面。到了汉武帝这,对匈奴的作战方针从被动防御调整为主动进攻,而率先执行落地的就是卫青。
就拿龙城之战来说,四路大军之中,只有卫青这一路取得了胜利,打破了此前与匈奴作战从没有获胜的囧局,极具政治意义。那么,这仗他是怎么打的呢?
从龙城一战中就可以看出,卫青带兵打仗可不是仅有匹夫之勇,谋略、战术的水平也是相当之高。事实上,卫青的七战七捷也充分说明,他的战绩绝非依靠上天眷顾,而是靠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一个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且能常打胜仗的团队领导者又怎么会缺少拥趸呢?
(2)尊重人才、体惜下属。
早年卫青多次向汉武帝推荐过颇有才华的主父偃 ,《汉书》也曾记载卫青在河东买马时发掘并推荐了日后的酷吏咸宣。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名臣汲黯却依然行揖礼。有人劝汲黯,他却说:“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卫青听后,依然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作为《淮南子》的“八公”之一,伍被曾对淮南王说: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
从上可见,卫青因在尊重人才、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方面的确颇得人心,那可不是瞎说的。一个尊重人才、体恤下属的团队领导者又怎么不会赢得团队人心呢?
(2)向上管理,解决老板关切的核心问题。
对于有着大抱负的汉武帝来说,除了考虑国内内部发展稳定外,还面临着北方匈奴这个时常来袭、屡战不胜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老板汉武帝关切的难题就是卫青立足与创造价值的机会点。卫青的七战七捷的答卷,不仅替老板极大地分担了忧愁,还证明和拓展了自己的价值与空间。卫青有了空间,那些跟随他的人自然就有了活动的余地!
卫青虽然地位尊宠,但深明大义,从不养士人门客,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养士以得到好名声,卫青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以前窦婴和田蚡厚待宾客就常让刘彻切齿,作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职就可以了,何必去养士呢?卫青虽然战功显赫,但他绝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也非常懂得做人,也不与朝廷各党派为伍,一心只想低调的报效汉武帝。
卫青之所如此做,那是因为他懂得帝王都忌讳臣子功高盖主、居功自傲、结党营私、野心膨胀,自己不能触犯了老板汉武帝的大忌与底线,这些都充分说明卫青善于向上管理、为人智慧。
(3)向下管理,解决下属在乎的利益问题。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追击匈奴右贤王,一举获得大胜,俘获了一万五千名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汉武帝得到捷报,立即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送到军营,宣布卫青为大将军,还册封他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为侯。
使者宣读完皇上的嘉奖令后,卫青便立即对使者说:“请大人转告皇上,我几次打胜仗,都是皇上的恩威、将士的功劳。我的孩子还都是娃娃,没干任何事,不能封侯。如果皇上能为我的将士们封侯,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对全军将士最大的勉励!”
使者回朝后,立即向皇上禀报了此事,汉武帝被卫青所感动,随后又封赏了随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等人。此举不仅让卫青部下一次就有七名将军被封为侯,还让跟随卫青的将士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死心踏地。
一个能打胜仗且打完胜仗后还帮自己下属争功劳、争利益的团队领导者,那可是提着灯笼都难找,不追随这样的领导者,还能追随谁?
(4)会人情世故,给人以退路。
漠南之战后,卫青被赐千金,有个叫宁乘的人,对他说:“大将军之所以能显贵全是因为卫皇后,汉武帝如今很宠爱王夫人,她刚受宠,家里尚未富贵,大将军何不把皇帝所赐的千金都送给她示好”。卫青并未按宁乘所说把千金都送去,而是折半把五百金送给了王夫人。这样既可以排除讨好宠妃的可能性,又适当地维持了关系。
漠北之战,李广因迷路愤愧自杀。当时,李广唯一健在的小儿子李敢,在霍去病麾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李敢在听到自己父亲死讯后,认为是卫青乃故意刁难所致,就伺机打伤了卫青。卫青一看伤无大碍,就隐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为。卫青之所以没有追究李敢,一是理解当时李敢丧父之心,二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给李家年轻人留以后路。要知道,李敢的行为乃属大罪,况且以卫青当时的权势要整死李敢那还不小菜一碟。
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古代,战功显赫的卫青之所以能善终与其为人处世、换位思考的智慧分不开的。会人情世故是一种智慧,能团结更多的人,更汇聚更多的资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给别人留有退路就是给自己拓展道路。
(5)既捍卫规矩态度,又不失执行温度。
扫荡漠南时,苏建部三千骑兵意外遭遇了大单于上万主力,前将军赵信又临阵倒戈,苦战一天苏建只身逃回。对于是否杀通过苏建以立大将军威的问题,军内产生了分歧:有人说兵法讲‘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苏建以少敌多,苦战到全军覆没也没有二心,不该被杀;周霸则说大将军就任以来,还未杀过裨将,杀苏建‘立威’正是时候。卫青断然否决了周霸的话,表示自己以天子殊宠为大将军,不患无威,虽有权力,但不敢擅专,还是把这事交给天子定夺。后来,汉武帝放了苏建,赎为庶人。
卫青当场不杀,就相当于饶了苏建,因汉代对将士另外还有一个以钱赎命的规定,之前李广、公孙敖等遭遇全军覆没逃回后,也都是用钱赎了命。再者,苏建是卫青老部下,以校尉从卫青封侯,又参与建朔方,漠南遭遇意外,仍奋战一天不降,可见忠勇(有其父必有其子,后其子苏武在塞外被扣留十几年仍不变节)。若卫青真为所谓‘立威’鲁莽地杀了苏建,多少会让跟随的将士们心寒。
有军功会得奖赏,贻误战机或打败仗的会遭到处罚,这是汉武帝当时的军队规,规矩是一种态度,一定要表明、捍卫,但对规矩的执行则可以酌情而议,不失温度。作为团队领导者,军队统帅,卫青对苏建的处理方式就是既捍卫了规矩态度,又给予了执行温度。
像卫青这样式的团队领导者,值不值的追随?
2、团队领导者典型代表之霍去病。
霍去病出身低微,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幼年的霍去病因其姨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皇后的关系,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员。
少年时代的霍去病就已经显现出“善骑射”的特质,很招武帝喜欢,成了皇上的近臣侍中。武帝还曾想亲自教授霍去病孙子、吴起的兵法,但霍去病却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由推辞。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舅舅卫青同掌军政。天妒英才,元狩六年(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逝。
尽管霍去病一生短暂,但他“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皆以将军(按:另两出为校尉,从卫青出征),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的战绩在同时期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被誉为一代战神。
战神的业绩吹是吹不出来的,那可是靠硬实力、真本事干出来的:
(1)胆大敢为、果断勇猛。
汉武帝很早就发现霍去病是块打仗的好材料,于是总想让霍去病学习孙吴兵法。哪知霍去病,当面对着皇上老师表明,不学、不学,就是不学。一看就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特有个性的主儿,就这霸气、胆大的劲,丝毫不逊于楚霸王项羽。
这种天不怕、地不怕,中间还不怕皇上的性格造就了霍去病带兵打仗从来不会墨守成规,向来就敢想敢干、果断勇猛、灵活机动:
比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浑邪王归降事件”:那年被霍去病打趴下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主动向汉王朝投诚,霍去病受命率军前来受降。谁知休屠王突然变卦拒降,浑邪王在内讧里杀掉休屠王,却无力制止休屠王部下哗变。面对这突发危情,霍去病果断处置,快速率军冲入匈奴军中,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平定叛乱,押着四万匈奴降兵进入汉境,并亲自将浑邪王护送到长安后返回战场驻地。
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因为霍去病胆子大、放得开、敢拼命,又善于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果断决策,所以比别人更容易取得战果。
(2)勇于创新,战法灵活。
尽管有有勇有谋的统帅卫青的传帮带,但霍去病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善于吸收与创新,注重方略,也不拘古法,根据匈奴地形与军队作战模式,升级了舅舅卫青的骑兵战、迂回战、闪电战,采用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运动歼灭战的创新打法,比如,通常不去和匈奴正面硬刚,而是通过长途奔袭,大迂回穿插到敌方腹地以闪电战直接斩首。
另外,霍去病后期还琢磨出作战时不带粮草后援,取食于敌,抢匈奴的粮草补充自己的部队的独特玩法。这种独特的作战模式,一方面可以干掉对方的军队、消耗对方的再生资源,削弱敌方的生产力,给对手带去更大的破坏性,另一方面又不需要因等待后援补给所带来的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度、长距离的远征。
应该说,霍去病、卫青这舅侄二人摸索出了一套骑兵作战特别是与匈奴作战的方法论体系,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
(3)结果导向,使命必达。
梳理霍去病带兵打仗的生涯可以发现:他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追求使命必达的人。就拿公元前121年夏的河西之战来说:
汉武帝决定由霍去病、公孙敖、张骞、李广四个人分成两路出击匈奴:一路以霍去病、公孙敖伍,从北城出发;另一路以张骞(出使西域的张骞)、李广为伍,从右北平出发。非常不幸,这两路人马走着走着都迷路了。可是都已经走了将近1000多里路了,也消耗了那么多的军需物资,不打个胜仗,回去怎么交代?于是,这两路人马又重新分成前、后两路军,继续寻找匈奴作战。
我们先说李广这一路:李广率领4000骑兵先行,而张骞率领主力部队殿后接应。没过多久,倒霉的李广再一次碰见了匈奴主力。与匈奴主力血战一夜,却一直等不到张骞的后援部队,可怜的张骞又迷路了,好在李广将要弹尽粮绝之际,率部赶到。匈奴方面以为是汉军主力,于是撤退。最终,李广部队因死伤过重,不予奖赏,也不予处罚;而迷路的张骞靠交钱赎罪才换回了一条命。
我们再来看霍去病这一路:而票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馀里,与合骑侯失,不相得。票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裨小王七十馀人。
同样都是迷路,有的人被吊打,有的人一直犯迷糊(再次迷路),而霍去病却不达目的不罢休、没有结果不收手,积极地化被动为主动,绝地反击,最终有了大收获。
(4)不问出身,但求有用。
尽管不少人说霍去病打胜仗是因为皇上的宠爱,不仅有粮草良马伺候,还可以随意挑兵选将。不可否认,霍去病的身份让他的确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但这也仅仅是优势,能不能将优势变为胜势,就得靠霍去病的本身。不可置否的是,不管是挑兵选将,还是自己培养队伍,霍去病却很务实:那就是不管你什么出身,只管你能不能用,有没有用。
看看霍去病的部队将士的人员构成就知道,他的部下除了汉族将军之外,还有匈奴、羌族等少数民族将领,比如高不识和仆朋等匈奴族的悍将及他非常亲近的匈奴人将领司马赵破奴。不管这些人什么出身,什么民族,只要有用、能用,一经他任用,就会给予他们信任,让他们放手干。
(5)纪律严明、奖赏分明。
霍去病虽然没有做到与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能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对于有违背规定、纪律的毫不含糊;对于有功的士兵,会毫不犹豫的帮他们邀功请赏。战功的赏赐动辄封侯升官,赏金赐地,相对于和将军有酒同喝,有肉同吃的待遇来说,战功的赏赐对于士兵们的诱惑力显然会更大一点。他的弟弟霍光一次谈到兄长带兵之道时曾称赞,霍去病是西汉开国以来最能赏罚分明的将军。
同样是《汉书》也透露出一些霍去病相关的信息:他没有“爱抚士卒”的感人故事,但作战时却“常与先骑壮其大军”,永远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部下,跟随他作战的士兵,特别是亲历“封狼居胥”的兵将们,事后更“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只要忠勇作战,就一定有回报。比如,历经三朝难封侯的李广之子李敢却在霍去病的领导下获得了战功,而被封为关内侯。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视霍去病为军神,渴望成为他的部下。
像霍去病这样式的团队领导者,值不值的追随?
尽管刘邦、李世民、卫青、霍去病四个人的个性与风格不同、成功的模式与程度不同,但他们带队伍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他们的成功都得益于较好的解决了将士们最为关切的“活着回来——保命生存、打胜仗——拓展发展、有奖赏——提升待遇”三个核心的诉求问题。
领导者的问题,从来就没有超出过历史。历史上那些成功的领导标杆用事实告诉我们,甭管什么样的领导,只要真正能做到:给你施展机会与体现价值,为你拓展空间与提升发展,帮你抓牢饭碗与夹鱼加肉,就是值得追随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