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规律
2024-11-16 20:32:02
作者:刘伟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科技为首要。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生产力被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手段,规定了生产的物质技术方式,即决定着人类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对象则是人们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前提,构成财富(使用价值)的重要物质源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意什么呢?两点尤为重要: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特性。
一方面要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养成规律,跨越人才养成的鸿沟。科技创新需要战略科学家、杰出工程师、领军企业家,我们不仅需要培养这些人才,还需要将其有效集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科技创新投资特点,对冲科技创新投资的“归零效应”。科技创新投资较之一般物质生产投资重要在于具有“黑洞”效应,即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很难事先确认投资规模,同时也不能在初始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后不再追加,在寿命期内依靠折旧逐渐回收,而是需要持续跟进投资,否则在竞争中落伍,其他竞争者率先突破并使之产业化,落伍者以往的投资即“归零”。这就需要在指导思想和体制上尽力适应创新投资的“黑洞”特性,避免“归零效应”;健全相应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提升国民经济支付科技创新成本的能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探索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一是尊重经济结构演进和变革规律。一方面,经济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变革有其内在历史逻辑,人为地超越或破坏这种客观历史逻辑即为“虚高度”,即脱离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提供的可能及要求的推升产业高度,本质上“虚高度”就是经济泡沫,不仅难以真正实现当下的有效发展,而且给未来长远发展留下严重隐患、增大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展开的变革时期,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多方面“后发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可以借鉴发达经济体历史上“串联式”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具有后发经济体的“并联式”可能,要勇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并善于开辟新赛道,避免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切实形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二是尊重经济空间布局特点和规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需要合理布局,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特点,进而实现空间结构性效率,力戒区域“结构性趋同”,必须因地制宜;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发展极”,形成创新发展的带动中心,发挥其极化效应。三是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规律。宏观上,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更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需要坚持以其为主线,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有效需求来约束供给,以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需求,现阶段尤其需要统筹协调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上,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与竞争的博弈规律,以创新驱动为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充分竞争。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市场与企业、政府与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方面在市场竞争中的相互关系,在制度上加快构建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者简介: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伟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和企业产权等问题。独立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先后担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2003年)、“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与传导机制研究”(2008年)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趋势研究”(2009年)项目主持;发表学术论文逾三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获得多项学术奖励,主要包括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1994年、199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一等奖(第六届)、二等奖(第二、三届),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四、七、十一届、第十四届),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2004年入选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5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经济学界,曾被誉为“京城四少”之一。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