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坚院士:《城市大脑:算力重新发明未来城市》
2024-11-11 15:26:16
作者:王坚(中国工程院院士)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大脑”或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王坚认为总共历经了三个阶段:马力时代、电力时代和算力时代。 “自罗马起,有了建设城市要修道路这一概念,还率先把马带入城市。随着交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路网。130多年前,纽约将电引入城市,伴随电力而来的基础设施是电网。与道路和路网、电力和电网相似,算力阶段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数据和基础设施,而这个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大脑’,它能给一座城市带来强大的计算能力。”
“城市大脑”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城市大脑"是城市的新的基础设施;二是数据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资源;三是计算是城市新的能源动力。“电网建立是因为当时电的发明,‘城市大脑’的引入则是因为城市数据资源的积累。”
原来,如今中国城市的数据密度居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市之上,人们用手机买烤红薯、买茶叶,一方面是支付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数据密度的提升。 依托这些数据,“城市大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城市数据资源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以杭州市的“城市大脑”为例,王坚深入探讨了算力介入城市治理的优势。 比如,交通拥堵是个世界性难题。王坚展示了一组数据:在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大概为280万辆;用传统的统计等方法,每天在路上行驶过的车辆数,大约是130万至180万辆。 从传统的交通控制工程理论看,这个数据并不能反映交通准确的情况。
通过“城市大脑”的算法对车辆进行的调查表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道路上只有20万辆机动车行驶。即使在堵车的高峰期,数量也仅仅增加了10万辆左右。 换言之,从城市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真正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一下子从300万直接降为了30万辆。
“杭州市内交通道路的里程数为2000多公里。为什么多了10万辆车,道路就从不堵车变成堵车了?” 由此可见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效率之低。人们需要重新看待很多问题。 而数据资源给出了解决办法。“城市大脑”可以优化一座城市所有公共资源的使用。 例如,在杭州即使不堵车,红绿灯也浪费了普通市民很多时间。如何提高车行速度和交通效率是个重要问题。 利用“城市大脑”,可为每一辆车通过这些路口计算出配时方案,大大减少等待时间。 “在杭州的高架路上,车行速度最高提高了50%,一般提高了10%至15%。另外,停车场门口都会有停车杆,在杭州市我们第一次实现了没有停车杆的停车场,减少了城市资源消耗,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考虑"城市大脑"时,还应考虑一座城市内部数据的流通和计算能力的分享。
据了解,“城市大脑”应用于城市治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曾经在各大城市中拥堵排在第四位的杭州,到2018年就排到了30名以后。
在算力时代,城市智能在节省时间、治病、停车支付、旅游等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将有利于整个城市系统效率的提高,“城市大脑”实际上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以后你每分钟‘城市大脑’都为你计算,这是真正的算力时代的开始。”
王坚院士简介:
王坚:男,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云计算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府参事,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云智能集团董事。主要从事云计算、航空心理学以及认知工效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构建了完整的云计算生态,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2017年,飞天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EB级大数据计算平台-MaxCompute 2.0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