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给穷人发钱,向富人收税”!
2024-07-09 13:11:43
李稻葵认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不能“唯收入论”,不能简单地把“共同富裕”理解为收入拉平,那样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中国的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全面考虑人的健康、受教育和发展机遇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收入的平等。
李稻葵: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给穷人发钱,向富人收税”!
贫富问题,不是一国问题,而是世界问题,也不是一时问题,而是长期顽疾性问题,很棘手。在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时,很多西方国家喜欢且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给穷人发钱、向富人征税。但是最近30多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肉眼可见的现象是西方国家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在刷新历史记录,站到了历史新高位。
那中国呢?中国一直追求与践行共同富裕,正在积极探求和推进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局。中国到底要什么,怎么做?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一些西方国家,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呢?
为此,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不能“唯收入论”,不能简单地把“共同富裕”理解为收入拉平,那样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中国的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全面考虑人的健康、受教育和发展机遇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收入的平等。
过去几十年全球贫富差距情况如何?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过去30多年间,全球不平等的情况的确加剧了。主要有三方面解释:一是,里根、撒切尔政府等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放弃了很多传统政府的作用,比如:削弱工会,直接伤害了劳工阶层的利益;二是,过去三四十年,站在西方角度看,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工作岗位也被“带跑了”,因此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劳工工资下降,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观点;三是,随着技术进步,高技能人群受益更大,收入增长迅速,而低技能人群的收入上不去。同时,高技能人群“扎堆”,出现叠加效应,例如硅谷和华尔街在一起,收入提升更快,加剧了不平等现象。
虽然这种说法对西方国家,尤其对西方发达国家、地区而言的确是事实 ,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没有考虑中国的力量和对世界的贡献,忽略了中国这个变量。如果只论西方国家,近年来其收入分配情况的确是恶化的。如果把中国计算在内的话,过去三十多年间,全球的收入不平等情况其实反而下降了。因为占全球约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曾属于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现已实现全面小康了。
贫富差距拉大会引起哪些问题?
群体性贫富差距或收入差距本身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受外在环境影响,就像温度一样不能没有,也不能离开、消除,只能适应、主动调节与利用。真正对社会造成影响的是人对这种环境的主观感知,觉得“别人过得比我好”,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有这种感受的人可能发帖抱怨或躺平不干,更严重时甚至会有抢劫等犯罪或极端行为。美国社会出现的一些动荡就来源于此。但同样收入差距过大时,相当于在同样冷的天气下,有的人就“感冒发烧”,而有的就不会,这就取决于一些调节收入、减少差距的制度安排,能否改善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所得。所以,收入或者说财富是否平等,除了外在的表象,每个人内心的感受同样重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人的认知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预期。在实践中,如果将共同富裕狭义理解为解决收入差距的“唯收入论”,在认识上的误导性极大。
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核心在哪?
人与人之间,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天生不平等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天生的身高的不平等、智力的不平等、相貌的不平等、体育天赋、文艺天赋的不平等,以及各种能力的不平等等,但这并没有产生过多的社会矛盾,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客观形成的。通俗来讲或平常来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时,核心是设计出一种游戏规则,让每个人即便有那么多的差异,都不失公平参与游戏的机会,“大家都开开心心,愿意来玩”。而不是让部分人感觉游戏太难了,参与不了、不愿意参与,甚至走向对立面,破坏游戏规则;也不是惩罚高级玩家,逼他们退出。因此,共同富裕的核心,首先是机会平,给所有人一个公平的全面发展机会。其次是托底和保障,对于那些天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人,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或者补偿。让所有人只要付出努力依然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为什么共同富裕不能“唯收入论”?
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绝不能“唯收入论”。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如果搞“唯收入论”,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直接给穷人发钱,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疫情暴发后,美国等不少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但很多问题是超越收入分配的,比如精神层面的空虚、孤独等等。例如:美国很多流浪汉,完全可以凭劳动养活自己,但因为各种原因依然露宿街头。根本问题还是出在精神层面。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包括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所以要避免“一切用钱搞定”,只给钱,不管其他。其二,如果搞“唯收入论”,就会简单地把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国外进行对比。这个错误就类似比较北京和洛杉矶冬天的温度,来衡量两个社会是否健康或者先进。但这样的比较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同样温度下,有的社会可能生病但有的则不会。中国基尼系数虽然偏高,但主要是城乡差距。收入水平最低的人,大量在农村生活,并没有进城,而农村和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并不那么大,所以,对贫富差距的感知并不那么强烈。
中国为何在此时强调推进共同富裕?
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诉求和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何况中国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党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立身之志、立身之本。从国际经验来看,当某一经济体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有条件、有基础来解决一些兜底问题。此时,人们也会更加重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不能仅把眼睛盯在经济发展上,而是要解决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提升民众的获得感、满足感。我们现在强调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我们党的矢志追求,也在于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发、经济按照,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实力和条件。
中国推进共同富裕该怎么做?是否应该借鉴西方的做法对富人多征税?
首先还是抓住当下最重要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狠抓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其次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比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再次才是缩小收入差距。这不仅是要关注劳动收入的差距,更需关注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差距。至于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那样推行高额的遗产税、房产税等财产税的问题,这在短期,甚至未来10-20年是不适合中国社会的。中国社会跟日本、美国等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很多时候是为了给父母、配偶、孩子留下生活保障而奋斗。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开征遗产税等,那很多人就不高兴了,可能选择提前转移财产,甚至“不玩了”,这就激化社会矛盾、违背共同富裕的初衷了。只有当政府已把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搞好,人们没了后顾之忧,征收这一系列财产税的条件才更成熟。
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有何世界意义?
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将是不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追求与探索。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更重大,小康社会的借鉴意义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国家。而共同富裕,对西方发达国家,更有借鉴意义。共同富裕的课题,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比如此前谈到的有些国家陷入“唯收入论”。如果中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由此形成的中国经验将造福全球,是对全球的贡献。
本文根据中新社“东西问”记者对李稻葵专访整理。
李稻葵简介:
李稻葵: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课题等多个项目,代表著作有Economic Lessons from China’s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中国的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学总结》《中国方案1.0》《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德国模式的中国借鉴》《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乱世中的大国崛起》等。著作及课题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并曾获北京市京华奖、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