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敬忠:《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
2025-04-15 20:10:16
演讲人: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原副主任)
下面我们讲讲一个大问题,叫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就在我们加强政德修养的时候,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注意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历史的经验。
一、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的意义
刚才我们说过了,就在公务员培养里面专门有个内容叫古代官德。我们在一些党校的培训课堂上,也经常听到中国古代官德修养这么一个课程。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两次讲话里面,一次说要读书,尤其是2011年的时候,说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在这篇讲话里面,习近平就谈到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要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的传统。继承这个传统就要从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地发扬光大,这是原则。因为中国历史是中国民族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治国理政,所以我们学历史,学本土化的东西,也可以把它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加以挖掘。 习近平同志还说,说中国古代这种历史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涉及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把个人放进去了,什么呢?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所以,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深化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习近平一篇讲话内容的精华。 这里面就谈到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要从里面吸取经验,吸取教训,尤其在治国理政方面,这当然就和官员的品格,官员的宗旨,还有官员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都有联系。我们如何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呢?那么认识我们的历史,继承我们古代的这种官德的一些好的传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二、把握古代官德的四个角度
儒家是讲内圣外王之学,儒家的《礼记·大学》里面有三纲领、八条目。比如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治善。尤其是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我们说是内圣之功,内在的修养。官员可以说加强官德、政德修养,就是内圣之工夫。修身完了以后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之功。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总结四个要点。我们一起来探讨,来把握古代官德的这种核心的思路。
第一个角度就是要修身为本,就是古代对官员个人修养的重视。官员如何重视个人修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齐家为基,就是格致、修身、齐家。齐家就是治理家庭,把家庭治理好,就是对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所以习近平同志把家庭美德放在干部四德里面是有历史眼光的,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齐家为基。 第三个思路是治国为要,光对家庭搞的好还不行,因为毕竟是官员,官员是社会公众人物,要治国治政为要,所以古代对官员政治品质的要求。 最后一个是天下为怀,我们说天下情怀也好,天下为怀也好,就是胸怀天下,就不光是你这个地方,我们要掌握全局。天下为怀,就是古代对官员文化胸襟的重视,一种大局意识,一种文化胸襟的重视。
1、修身为本
我们先梳理一点第一个,修身为本。古代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一部儒家的经典整个就在谈修身,其实不只是儒家。比方我们看其他的法家,诸子百家很多篇章里面,修身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那儒家当然是更突出一点了,因为它儒家的意识形态跟官方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形态是紧密相连的。修身为本,儒家谈修身,在《论语·颜渊》篇里面就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治家,所谓为政,所谓行政,政者什么意思?是正也,行得正,做得正,他把这个连在一块。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官员如果很正直,谁干不正直?《论语·子路》篇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当然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身正令行,身不正令不行,这都是对中国古代官员的影响力,就是它本身的修养影响来说的,这是儒家讲的这一套规则。 修身为本,古代对官员个人修养的重视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思想家都谈到这个关系。我们今天说的共产党人修养,实际上讲的是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共产党人修养,修养干嘛呢?当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要是官员,那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提高修养,然后把这种修养化为外在的力量来治国理政,所以要强调这个“政”的内涵。
明末清初王夫之有个《读通鉴论》,他就说到,“天下所极重者不可窃者有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天下极端重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天子之位,就是政权,我们叫它为治统。另外一个就是身认知教养,是为道统,就是这个道统和治统。治统即是政治统系,帝王之统;道统乃是核心价值,儒者之统。如果两者并行合一,则国政清明,即所谓“君天下者,道也,非势也。”所以,在古代的思想家,像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也强调对古代官员怎么样的修养,修身为本也好,这实际上是正统、道统在里面。就是说儒家的道统,修养这个道统。 中国古代讲究传统人生价值观,讲究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里面也是说的内圣才能外王,很强调自己的修养。那么在修养方面,怎么样进行修养呢?很多方方面面的,我跟大家抠出了六个大字。第一个就是叫慎独,第二个叫修身,第三个叫清廉。
(1)慎独
先说慎独,儒家八慎就太复杂的,比方慎独,慎欲,慎微,慎权,慎友,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慎独,独是独处一方,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慎欲,欲是欲望。慎微,微小的东西要慎重。慎权,有权利的时候要慎重。慎友,交友要慎重。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等,有八慎,这个太复杂了。然后,党的好干部,原先湖南省委副书记,去世的郑培民同志,他在生前,在自己笔记里面专门记录了自己要遵行的四个“慎”,他把这八个“慎”简化为四个“慎”。哪四个“慎”呢?说当官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四个“慎”。第一个叫慎独,独处一方、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特别谨慎。第二个叫慎微,对微小的事情也要谨慎,不要因为小事就不慎重。第三个叫慎始,就是做官做事慎始。还有一个就是慎终,当官做事要慎始慎终,不要虎头蛇尾,可以说是很切切实实。
(2)修身
第二个叫修身,就是这个大题目所规范的修身,修养身心。在修身这方面,中国古代除了诸子百家谈的以外,我建议大家还可以多从中国 的这些诗词名篇,文人的诗词歌赋里面都找一些修身的东西。比如说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离骚》篇里面就反复谈到了修身的问题。比方有一句话叫,“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就是谈他自己时光荏苒,一生短暂,就怕自己美好的名声没有把他立起来。而且在他另外一个篇章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大家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独自以自己的好修养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修身虽然是从长远角度来说,也是在人生的漫漫长路里面要讲究自己的修身养性,要上下求索。而且大家知道屈原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可以说是皇家子弟学校的校长一样的,培养了大量的楚国的人才。《离骚》里面就讲到,“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种下这么多好草,种下这么多一般的草,这都是人才啊。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希望他们枝繁叶茂,到时候我把他们收割下来,献给国家,这些人才成才了,献给国家,献给楚国。“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虽然他们萎绝了,那么有什么可伤感的?只要他们保持自己的清白,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没什么东西,最怕他们是众芳之芜秽,最怕他们还没有为国家熟的时候就变质了。所以,他后来又重新感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怎么种下那么多好的兰花草,那么多好草,到现在都变成小草,变成艾草,都变质了。“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就是因为没有不好好地培养自己,不好好地进行自身的修养,害了他们。所以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七绝》诗,在1961年秋天,歌颂屈原的《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艾草太盛,那些兰花草太少,变质了,所以屈原就是因为这个冲向万里波涛,痛苦至极,我们从屈原的这里能狗感受到。关于古代修身很好的品德案例,诸葛亮有个《诫子书》大家都知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是可以作为我们的名篇来说修养。 修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修养最后成了各类人物内在品质的来源。比方《红楼梦》里边大家都知道几个光彩照人的女性的形象。比如说探春,可以说在《红楼梦》里边是德才兼备。既对这个家族有深深的忧患意识,自己品格高尚,没有自己的小九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她在大观园里面搞大观园的承包制改革,搞的轰轰烈烈的,她有一套思路,包括她最后对家族的认识,都是出以公心的,都是很有见地的。所以她是德才兼备一个形象,大家看《红楼梦》可以体会这个人物。
那比如说王熙凤呢,可以说有才无德。谁也不能否认王熙凤才高八斗,是女性中的豪杰,谁也比不上她。所以她在大观园里边,比如说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改革,搞的轰轰烈烈井井有条,搞的多好。然后她自己治理贾府,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熙凤贾府早就塌下来。但是有了王熙凤贾府还是塌,为什么呢?因为她无德,她在德方面很大的亏欠,她有自己的小九九,她认识到这个家族败亡的命运,但是她实际上在积累自己的小金库。比方说克扣丫鬟、老妈子的工资,到最后放高利贷,搞债券,搞这一套东西,最后成了贾府被抄家的一个罪状之一。所以她是这样一个人,有才无德。像惜春一类的,世事不管。说她没才吧,也有才,说没德也算不上,完全世事不管,不作为《红楼梦》里很多这种人物,好几类的人物。包括贾雨村,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德之官,是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的。我们说他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的一种心路的历程。大家看《红楼梦》可以仔细看看,贾雨村是如何从一个还不错的官员,在道德方面没有那么大问题的官员,怎么一步步走向腐败的道路的。当然,这里面和他的私欲膨胀,和他的慎独,和他的个人修养都有关系,这就不细致细讲了,这是贾雨村的形象。所以这个修身,在古代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地方。
(3)清廉
所谓清廉,大家耳熟能详六个大字,就是“公生明,廉生威”。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代还有个包拯,是一个忠臣、廉臣、能臣的典型,可以说古往今来是传为佳话的包拯的形象。理学家程颐也做过官,他就说“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这个诗说得简单,实际上这里面内涵很丰富。事冗,事情很多,为国治国理政尽力,不知精力倦,不知疲倦,做官一身清廉,赢得梦魂安,半夜做梦也不会惊醒的。为什么?因为我一身正气,这是程颐的说法。
2、齐家为基
那么古代修身为本,古代的官员个人修养很重视,还有很多内容。第二个思路是齐家为基,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这里面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中,家庭美德是很重要的。家和才万事兴,那么这个家和万事兴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个就要家和,一个就是孝悌,一个就叫乡情。
(1)家和
家和,家和万事兴,我们有《颜氏家训》,有《朱子治家格言》,还有我们一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在念的《弟子规》。据说现在有新的《弟子规》,高占祥专门做了《新弟子规》又出版了,这里面有丰富的内容,这是家和。 家和万事兴反面的典型,还是我们看《红楼梦》。
红楼梦写了一个家族,当然是一个国家象征,一个家怎么样从以前的繁复之家一下跌入末路,衰败的。就像《红楼梦》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对家族的治理一代不如一代。《红楼梦》里面写了“水”、“代”、“文”、“玉”、“草”五代人的命运。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荣国公贾源、宁国公贾演。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第三代就开始不行了,就是拆墙的一代,从三个方面拆墙。比如说贾敬,本来应该是作为宁国公的,却把国公的位子让给他儿子贾珍。自己干嘛呢?自己不作为,去炼丹吃丹,所以最后造成家族的败亡。
《红楼梦》这个判词就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守罪宁。”所以这方面是不行的,这是贾敬。那么贾赦呢,他怎么拆墙呢?刚才是不作为,这个就是安享现实的腐败。“赦者色也”,好色之徒,他是这么一个人物,为了霸占石代子十几把扇子,然后逼的人家家败人亡,他干这种事。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贾政者假正经也”,也是拆墙的,从另一方面拆墙,就是表面干的很廉政,但是没有本事。所以有的学者就说他们这三个人活在三种空间,贾敬是在未来,想长生不老,贾赦是活在现实,贾政是活在过去。他是这样的,把假的当真的,真的当假,这是第三代,拆墙。第四代我们说是垮掉的一代,比如玉字旁的,比如贾珍、贾琏、贾宝玉等成为垮掉的一代。因为贾宝玉也不是这个封建家族的继承者,他是思想的叛逆者,贾珍、贾琏更是荒淫无耻徒。第五代是彻底烂掉的一代,比如草子辈的贾蓉、贾芹、贾蔷。大家看《红楼梦》里面内容对三个人的描述,那整个就是烂掉的一代,贾蓉跟他父亲贾珍可以说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红楼梦》写了这么五代人,这五代人刚好就应了《孟子·离娄下》所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相信《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或者其他的人物都知道这句话。这就是家和的反面典型。
(2)孝悌
“家和”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孝悌”,兄弟之情,家庭和睦。百善孝为先,推而广之,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人的“孝”。《论语》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人的最初一念之本性是“孝”。《孝经》里面还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它都是从这个一念之本性出发来谈孝的。中国古代有光辉灿烂的一个传统就是慈孝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到今天我认为也不过时,这里面没有什么是不对的。我们今天说“二十四孝”里面有些东西说要改造,那是对的,不是“二十四孝”的每个人物、每个榜样都要模仿,那也是很残忍的。但是这种原则,这种发自内心的一念之本性,然后推而广之,对家庭、对单位、对集体,乃至对国家这种忠诚感都是从这推演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诗篇,大家都知道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中国古代慈孝文化一个典型的诗篇,唐代孟郊所写的。这个诗在1993年的时候,在香港曾经做了一个调研,让全香港人填你心目中最著名的十大唐诗。这首《游子吟》被评的分数最高,得票最多,就成为第一篇。简简单单的就这么六句诗,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就是它把中国古代这个孝道,这个慈孝文化核心的东西给展示出来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和游子,母子之间这种亲情关系,而且这个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且联系到孟郊这个人物,我们知道孟郊考了多少次科举没考上。后来终于有一次考上了,马上写了一个有名诗篇《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劲长安花。”很高兴,我们今天说春意得意、走马看花就是从这个诗里面来的。到后来就当这个小官,其实官也不大,就当了溧阳尉,在今天江苏的溧阳市。把他母亲接去了以后,然后就写下著名的这篇《游子吟》。现在我们的江苏溧阳把它作为慈孝文化的品牌,立了他的大雕像,成为溧阳市一种文化品牌,其实是有道理的。
(3)乡情
还有一个关键词叫“乡情”,古代有乡绅,“乡情”就是古代的乡绅文化。我们在唐诗宋词里面看到一些大篇大篇的乡情诗,对故乡的这种依恋。比如说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山山水水的依恋,可以说是对古往今来的中国官员官德的修养也有提升的作为,这方面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很多好的东西。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公私关系。
有的学者说,官员的境界有三个境界,哪三境界呢?第一个叫先公后私,最基本的境界是叫先公后私。在上升一个角度是公而忘私,再进一步那当然就是大公无私。所以这三个是递进的层次的,我们的官员要做到公而忘私,做到大公无私,这品德就是高尚的,所以它有三个层次,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我们今天讲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为公为民。胡锦涛讲的为民那个字里面,就有我们说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这个内容在里面。这是说一个公私的关系处理问题。 在早年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个现代戏叫《龙江颂》,里面江水英唱的一句话就说,“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有私心、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实际上是很精彩的。就是谈到这个公私关系、公私矛盾,尤其作为一个官员。所以,有人说作为官员来说君子是不党的,朋党论是不好的。但是古往今来在这个朋党自己也有看法,就是官员的品质里面是不是朋党,应该从是不是出以公心。所以有一个学者就说周总理,周恩来总理就是党而无私。不是说他没有圈子,没有朋友,没有很好的伙伴,但是他是党而无私。如果做到这一点来说,也是官员高尚的一种修养。 刚才讲的内容就是我们说的齐家为基,就是中国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以上我是从家和、孝弟、乡情三个角度对齐家为基,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重视这个思路跟大家做一番解读。
3、治国为要
如何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上一讲我讲了两个内容,一个叫修身为本,一个叫齐家为基。
下面讲第三个内容,是治国为要,古代对官员政治品质的要求。所谓政治品质就是治国理政的品质。按照古代所说就是大道,就是仁政德治,民本思想这种大道。在《论语·为政》篇里面就说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提出了为政以德这个概念,这是古代的。 那么古代对官员的政治品质的最高要求当然是仁政德治,既是对帝王的要求,也是对官员如何贯彻帝王德治的文化的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所以,德治是儒家治国的最高指导原则。道德至上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中的中心命题,贯穿整个治国安邦的全过程。仁政的本质要求就是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制订与实施相关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基本诉求,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都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心的底线。 从古代古人来说,有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包括一些帝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比如说《三国演义》为什么得到了古往今来那么多老百姓的喜欢,《三国演义》那些光辉灿烂人物,比如说刘备,刘备难道仅仅是以前的刘备形象吗?当然不是,是经过了三国故事一直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把他改造了,民间将他改造了。我们说是大传统和小传统,上下都比较认同的人物就是刘备这种形象。刘备在《三国演义》里面,它成为了什么样的人物呢?可以用这几个字来总结,一个叫宽厚爱民,从情感上,另外一个很好的品质就是仁政德治,第三个就是知人善任。其中大家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里面就说到刘备有什么好的高尚品质修养。当时曹操的大军已经屯住在樊城,然后老百姓十多万老百姓跟着他一起跑,每天只有走十多里地,从军事策略方面根本不应该这样的,到最后就会全军覆没,刘备也跑不掉。所以很多人就劝刘备,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还是抛弃老百姓先跑吧,以后再来救老百姓。结果刘备就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凡干大事的人,要成就帝王之业的人也好,必以人为本。现在老百姓归心于我,我怎么能抛弃老百姓呢?所以说这话他不忍心,不忍心抛弃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听到刘备说这番话以后,莫不伤感。
在《三国演义》,有人称赞刘备说,“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我考证了一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家言。在《三国演义》里面,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里面早就有这句话了,若既集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我们再追溯到《三国志》,在《三国志》里面居然也写上,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可见在小说和历史典籍里面,这句话都没有变,只不过字句之别,都没变,都把这个作为刘备的高尚的政德来表现的。
刘备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话,有这么一段话的身体力行,所以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追随。所以,刘备经常把自己曹操相比,跟董卓想比。比如董卓是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我为了天下怎么能可怜老百姓呢,老百姓有什么?这是董卓的名言。曹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们两个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老百姓追随刘备?曾经庞统问过刘备,说主公你比较一下你跟曹操有什么区别,你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刘备就说:“操以急,吾以宽。”他太急躁了,我宽厚。“操以暴,吾以仁。”他暴虐,我仁爱。“操以谲,吾以忠。”他狡诈,我忠厚。“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我跟他反着来,所以事情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三国演义》的篇章里面,看的很纠结,刘备怎么那么做作,那么多地表现自己。实际上都跟他的仁政德治观念是有关系的。比如说徐庶,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是他得力的谋士。后来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抓去了,逼着徐庶投奔曹操,所以徐庶必须要走。那么既然留不住,刘备就把他放走。张飞、关羽他们都不干,而且要杀掉徐庶,或者留住,或者杀掉。刘备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如果我不放他走,曹操把他母亲杀了,我不仁。“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我把他留下来,把他的母子联系断绝了,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里面表现的。后来,终于把徐庶放走了,徐庶感动,然后推荐了诸葛亮,这是后话。《三国志》有一个注释就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这就是刘备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谈到三国演义,经常对他的正统思想进行批判,说尊刘抑曹,拥刘反曹。其实我们平心想一下,这里面什么是标杆?就是刘备的仁政德治是他的标杆,谁行了仁政德治老百姓就归心于谁。所以刘备尽管是弱小的一方,但是他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任何根据地最后打下一片天下,最后建立蜀国。这是怎么来的?这跟他的核心价值观有关系,跟他整个体系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说仁政德治,这既是对帝王的要求,也是对帝王统帅之下的官员的要求。所以帝王的统帅集团必须有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 如果对官员呢,对普通官员的政治品质要求?也可以得出几个关键词,比如说忠臣,比如说良臣(能臣)。不能光是忠臣,光忠臣没有本事不行,不干事不行,还要是良臣,良臣也包括能臣。还有第三个叫谏臣,或者叫诤臣,提意见的,能够主动提意见,提出建议,不做老好人。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分析。 比如忠臣。这个忠臣、忠君爱国在古代往往是一体的,很难把它完全分开。
忠君与忠国,关键是不是愚忠,是兼有信仰的忠,还是一般的愚忠。我们看关羽,他是忠义的化身。关羽在三国里面,或者在中国民间的传说里面是忠义的化身。诸葛亮的忠是典型的忠臣的形象。而关羽是义薄云天的武圣人,他就上升到“忠”了。如果不是上升到“忠”,关羽这个形象就树立不了那么高。因为在中国古代,忠义两个字是紧密相连的。文忠是诸葛亮,武忠是关羽。从关羽的角度,就突出了“忠”和“义”的关系,“义”和“忠”结合在关羽身上。关羽是深明春秋大意的儒将,又是骁勇善战、威猛刚强的武圣。所以他是这么一个光彩照人的,千秋忠义的完备的形象。 “义”在传统中国核心价值观里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内涵,有正义,有情义,有恩义,有侠义,有信义,民间色彩非常浓烈,后来又发展到“忠义”,就表明这个“义”的观念已经为统治者改造利用了,将其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下来。所以,关羽这个形象可以说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认同的形象,找到一个契合点,实际上就在忠义方面,义薄云天的忠义。所以关羽后来由“汉寿亭侯”一直被封到“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威震可以说到儒释道三界。民间对关羽的信仰很深刻,因为关羽几乎兼备了中国古代社会大丈夫的全部美德,比如以甬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立业、立身、立民符合了社会各种阶层的民众的心理。所以有一种说法,要想理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不可不研究关羽形象和关公文化。所以,关羽这个形象透露出来的“义”上升到“忠”。
当然,《三国演义》对他的这个“义”也进行了批评。比如刘备在关羽被害死以后,不顾国家的大义,举全国之力,最后走上了蜀国败亡的道路。所以,《三国演义》对他有批判的,因为这是一个矛盾。他通过赵云的一段话,赵云跟主公说,国家是大公,你这是私义,要有分别,但是刘备不听,最后造成悲剧。这是关羽的形象。 像诸葛亮的形象,那就是典型的忠贞的形象、忠臣的形象。大家想,如果诸葛亮不是认同刘备这套核心价值体系,这套仁政德治体系,觉得能干一番事业,而且这番事业是正当的事业,那么他不会投奔刘备的。他可以投奔曹操,可以投奔孙权,完全也可以做一番大事,何必投奔刘备这种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人?就是认同他的理念的,这里面可以找一些根据。所以,到最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就能够托付给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是辅佐阿斗,辅佐后主,一直辅佐两朝,成了忠臣的典型,这是诸葛亮光彩照人的形象。我们在中国古代看的这种忠臣、贤相、德主这种形象,刘备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完美的一对。《三国演义》之所以受到我们历代的读者的喜欢,包括上层统治者,包括统治阶层,包括普通老百姓,都比较喜欢看《三国演义》,这里面都有一个深刻的心理在里面。 我们说诸葛亮是忠臣的形象。那么能臣呢?诸葛亮当然也算是一个能臣,但是有人对他有看法,说他管得太细,很细琐。但是诸葛亮就是整个把自己全心全意付给了蜀国的江山,最后成了一个悲剧。“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就像杜甫的诗歌描述的,到最后“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那是一种历史的悲剧,所以有人说他是不能得其主,是一个悲剧的下场。但是他是一个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实现了人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的官员的忠臣忠君的一种光辉的形象。 这种能臣的形象,在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说我们说的苏东坡也好,白居易也好,虽然是文人,但也是能臣的形象,比如说包拯也是一个能臣的形象。所以就这两个来说,古代对官员政治品质的要求有很多小典故,比如说所谓木偶论。
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次讲话里面就谈到了,说做官不要当木偶,要有所作为。他其中举到了一个古代故事,实际上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故事。习近平举这个故事就说到,一个官员死后到阎王殿,殿里面标榜说,官员标榜说:“我所到之处,只喝别人一杯水而已。因此在鬼神面前,心中无愧。”阎王就讽刺他说,“设置官员是为了治理百姓,任何官员都要去做兴利除弊的事情,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设置一个木偶在公堂上,连一杯水都不喝,不更胜过你吗?”所以这个故事,就给那些撞钟不办实事的官员而言,有直接的讽刺性,只喝水不办事还不如一具木偶。所以这种木偶说,习近平同志把这个引用过来,谈到我们的官员应该干事,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代有很多功德碑,当然有的地方有不可取的地方,有做作的地方,但起码赢得了老百姓的名声这方面来说,这一点我们还是要继承的。官对于民当然更有一种重要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对民与官员的关系的认识一直就是为政者和思想家关注和阐述的重要的内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能臣也好,忠臣也好,除了皇帝和最高统治者关系之外,跟老百姓的关系也是要弄清楚的。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官员和老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还是要保持鱼水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水火的关系,也不应该是油水的关系。郑板桥有首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一个小小的知县,像郑板桥这样的一个人物,关心民生的疾苦。正像胡锦涛同志所说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段话可以说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段话也很通俗地表述了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也是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和人民的关系,也是我们官德修养的一种很通俗的表述。
在中国古代,对官员政治品质的要求里面,还有一个叫谏臣,或者叫诤臣。古代有唐太宗跟魏征的关系就是典型的谏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李世民高度评价魏征,曾经说魏征就是他的镜子。有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其实魏征的表述有一段话很深刻,在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的时候他有一个上疏,疏里面讲荀卿子说了一段话,“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皇帝是一只船,老百姓是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大家都知道这一段话,我们都很熟悉。那么魏征接着就说,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尤为水也。鱼失去了水必死无疑,水失了鱼还是水,老百姓还是老百姓。所以这段话我们今天完整地理解,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共产党的官员,要完整的理解这段话。理学家朱熹在皇帝身边做谏臣,提意见,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所以在这点来说,古代官员也是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做出了光辉榜样,碰到一些不好的东西要敢于站出来,为了国家,为了政治,在这方面有自己高度的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古代这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4、天下为怀
最后一个,在我们如何总结吸取古代官德修养历史经验里面,还有一个思路我们叫天下为怀,古代对官员文化胸襟的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里面强调,我们要读书,要善读书,要读好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多读书,读很多优秀经典,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自己要有一种天下情怀,要胸襟开阔。那么这里面就任重而道远,要有道的意识。所以在古代,《论语·泰伯》里面讲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道远,以天下为己任。古代很多优秀官员强调一种忧患意识,一种担当精神,一种天下的情怀,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一些榜样。所以古往今来,忧患意识是一种绵绵不绝的传统。一直到明代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读书不忘救国,位卑未敢忘忧国。比如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听出了末世之音,在盛世里面,他发出了盛世的危言。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就强调我们党人要有政治意识,要有忧患意识,反复提到要有忧患意识。联想到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蔡正孙说,“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这不是和古代的孔子说的“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实。”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连伟大诗人杜甫都说,“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开太平。”共产党的先辈李大钊同志也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明代杨继盛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同志改成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种担当的精神。我们还回想起韩愈在他的谏迎佛骨表对唐宪宗大迎活佛入宫来礼拜进行讽刺,对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有损害,唐宪宗大怒,就把他贬职了。所以,他写了一首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面有一句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全诗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后来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同志还曾经引用这个,这都是古代的官员的担当精神。当然我们还忘不了范仲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的那种忧乐天下的意识,他在《岳阳楼记》前面写了很多风景,很多铺排。最后他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正直的官员一个伟大品质的官员,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你在政治舞台上要为老百姓而忧。离开了官场,离开朝廷再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范仲淹的精神。范仲淹另外还在他的《答梅圣俞灵乌赋》里面,“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还讲到自己的这套儒者报国,以言为先,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等等。我们在古代的记载里面,还看到范仲淹还不仅仅是一个口头政治家,实际上他当时在浙江那边的时候,在大灾之年怎么刺激经济发展有自己一套措施,还是一个不错的能干的政治家,不仅仅是一种空谈。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有一段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的兴亡,一个民族的兴亡老百姓都有责任。比如日本人打来了,你当汉奸再怎么也说不过去。这是关系文化兴亡,灭种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是民族的兴亡。国家的兴亡,国家指政权,一朝一代的兴亡是肉食者谋之,是执政团队的人要警醒,是你的政治责任,老百姓完全可以不负责。所以从这点来说,所以苏共的教训也是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所以,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定不忘记他另外一句话,“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凡是共产党人,凡是共产党的官员,在这方面要有高度的惊醒意识,那么我们古人顾炎武的这段话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惊醒。 上面我已经从四个方面谈到了古代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是一种探讨,是个人观点,跟大家一块来学习古代官员的修养的历史经验。 三、正确把握当今政德修养的时代特质 现在讲第三个大问题,正确把握当今政德修养的时代特质。那么,什么是当今政德修养的时代特质?上面都讲到了咱们从古代吸取经验教训等,那么毕竟古代是古代,我们今天是今天。那么,在今天这个新时期里面,如何把政德修养的时代特质把握好,对于我们加强政德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这里面我首先说到一个观点。就以前我们就说,以前的年代多么风新气正,我们都回忆以前的年代。1940年2月1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自豪地说,说陕甘宁边区有“十个没有”。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是没有人发国难财。他讲到的十个没有。这“十个没有”确实当时反映了当时延安的良好的那种党风、政风、民风,我们今天看到这材料也是令人羡慕,使人向往,而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我们建国初期。
比方说有个材料说周恩来总理,文革之初到学校视察的时候,就在学生食堂里吃饭,一个菜两毛五分钱也要如数的交上。中南海里开会,每个人主动交五分钱的茶水费等。当年,我们很多干部下乡到村里面,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的。到你家吃饭,要给粮票,给米票,给钱,都是当时的风气。那么,这个风气到我们今天过时没有?具体的有些做法也可能我们觉得也还有些说法。但是这种精神一直值得借鉴,值得我们继承。所以说政德修养时代特质,跟我们以前的优良传统是不可割裂的。就像我们看以前的那些劳模的精神,我们很感动。劳模精神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有那么优秀的品质,有那么崇高的精神,难道今天过时吗?没有过时,这是要分清的一点。就是说时代特质并不是否认以前的。 把握当今政德修养的时代特质要尊重传统。这种传统不光是古代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的革命的传统。要古为今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与时俱进,重在转型。其他我们不说,比如说国外,国外的转型,加上政德修养,我觉得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新加坡立国之初,李光耀就通过各种选择、各种分析,找出了儒家的八德,比如说“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然后加以转型,就成了新加坡的一种共同价值观,我们说公务员必须遵行的八德。强调君子执政,而且把这种八德,把君子执政的意识形成为五大“共同价值观”。第一大是国家至上,社会优先。第二大,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第三是关怀扶持,同舟共济。第四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第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形成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加上民主法治的这一套民主观念,法治精神,把它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新加坡的民主观念与法治精神,管得严,立法是严厉严密,执法是严实严正,惩罚是严厉严峻。惩恶扬善就是给守法者最大的保护,给违法者最严厉的法律惩罚,达到这个目的。这里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怎么样订立一些规则,怎么样加强政德修养,要有些制度建设。
梅敬忠简历:
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曾历任历任中央党校文史部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等职。自1986年到中央党校任教以来,梅敬忠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传统文化主题的教研工作,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研究、文学鉴赏艺术及写作学研究。30年来,在中央党校主体班次及大讲座课堂授课,主要讲题有《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曾主持策划、出版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执政党建设、现代领导科学等重大选题。表著作有《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讲堂》、《中国公文实用大典》等。主编《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古文英华》《中国大众小说大系》《新世纪干部公文实务全书》《新世纪干部常备知识词典》等。曾多次获得中央党校校级教学优秀奖。2020年,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及工作实绩奖”荣誉。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手机:1982119741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