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要思想解读嘉宾,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
王杰,男,1963年生,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哲学系1980级校友,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先后师从于中国人民大学石峻、葛荣晋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9讲《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宣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要思想解读嘉宾,领导干部国学论坛及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发起人、倡导者,领导干部学国学官方公共微信平台创办人。。王杰教授长期从事儒家哲学、传统官德、中国实学、传统文化及当代价值的研究、教学与传播。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实学文化丛书》等。多次接受主流媒体访谈。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近200篇。
获中央党校2008-2009年度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师”、2013-2014年优秀教学奖。在中央党校主体班、各部委、国有大型企业党校、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及其他形式的培训班数百家单位讲授《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等专题,深受好评。
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2期;
儒家思想发展简论, 《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综述,《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人民日报》2009年3月24日;
修齐治平思想的当代启示,《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设立中华母亲节势在必行,《思想理论内参》2009年4月5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理论动态》2009年5月30日;
反省与启蒙——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和社会批判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礼文化的变迁,《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
先秦神权政治的演变,《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5期;
中国的和谐文化及其现代启示,《中国人》2008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综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
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理论视野》2007年第1期;
戴震义理知学中的尽实致知思想,《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思想理论内参》2007年1月15日;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和创新,《理论学刊》2002年第5期;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观的转向,《文史哲》 2006年第1期;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主体价值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超越神权政治,《哲学动态》 2006年第6期;
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曾子伦理政治思想述评,《伦理学》 2006年第 5期;
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抉择与发展,《中西文化研究》 2006年秋之卷;
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和道德教化原则,《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3期;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文史哲》2005年第4期;
为政以德:孔子德治主义治国模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王杰、周建华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中国哲学十八讲》,作者王杰,红旗出版社出版2019年09月出版;
《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作者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主编糜振玉 、 王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王杰著,中央党校出版社年2011年05月出版;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作者王杰,人民出版社2011年01月出版;
《荀子注释》(合著),作者王杰、唐镜注释,华夏出版社2001年01月出版;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儒学与做人》
《中国哲学的智慧》
《儒家的生态智慧》
《孔子的管理智慧》
《国学与智慧人生》
《儒学及其思想精华》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与修身做人》
《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