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杨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教授
个人履历:
杨勇平:男,1967年4月生,山西柳林人,工学博士,热能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能源动力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1989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年10月至2006年2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动力工程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兼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北京校区动力工程系主任;2006年2月至2024年9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9月起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杨勇平长期从事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先后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大项目1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提出了设备性能提升与流程拓扑优化相结合的燃煤发电机组能耗协同调控方法,发展了燃煤发电系统节能理论。攻克了复杂环境下大型燃煤发电空冷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跨尺度协同调控技术,显著降低了空冷机组能耗,实现了电站空冷技术从依赖进口到对外输出的跨越。发明了燃煤发电平板式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并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机组全工况低能耗脱硝难题,引领平板式脱硝技术发展。研发了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低品位余热深度利用的高效供热技术,显著提升了机组能效水平,推动了热电联产技术升级。相关成果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节能减排效益,为我国燃煤发电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文章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多项奖励。
论文代表: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高效灵活供热系统性能研究,《动力工程学报》2023年第8期;
氢能,现代能源体系新密码,《新华文摘》2022年第15期;
基于能源枢纽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规划:考虑设备变工况特性和协同效应,《全球能源互联网(英文版)》2021年第2期;
基于三元混合工质高温压缩式热泵循环性能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20年第5期;
分布式能源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基金》2020年第3期;
影响富氧燃烧锅炉磨煤机出口温度的运行因素研究,《动力工程学报》2020年第2期;
循环的余热回收型高温热泵非共沸工质循环性能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年第9期;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变工况动态特性分析,《中国电力》2019年第7期;
集成超临界CO2燃煤发电系统冷端优化,《动力工程学报》2019年第5期;
燃煤发电系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基础研究综述,《发电技术》2019年第4期;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能效优化与给水控制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年第1期;
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传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年第12期;
烟气再循环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汽温调节可行性研究,《锅炉技术》2018年第6期;
考虑属性重要度的空冷系统背压特性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年第5期;
基于变背压改造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优化,《热力发电》2018年第4期;
基于电站监测系统时间尺度冗余性的数据协调方法,《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太阳能辅助直接空冷发电系统背压敏感性分析及优化,《太阳能学报》2018年第1期;
燃煤电站一次风加热流程优化的高效集成系统性能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第20期;
带原煤预干燥的电站高效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热力学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第12期;
基于煤干燥技术与乏汽GGH的燃煤电站清洁高效协同系统,《热力发电》2017年第12期;
基于动态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二次再热燃煤–捕碳机组热力系统优化设计,《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第9期;
LNG冷能驱动的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热能动力工程》2017年第9期;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调节方案对比分析,《动力工程学报》2017年第8期;
燃料比(火用)计算基准对燃煤机组单耗分析结果的影响,《热力发电》2017年第3期;
塔式太阳能电站分离式吸热器热流分布与定日镜场设计研究,《可再生能源》2017年第2期。
著作代表: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其应用》,作者:杨勇平,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燃煤发电机组能耗及污染物时空分布与调控》,作者:杨勇平等,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能源环境技术》,作者:杨昭、杨勇平、张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
《分布式能量系统》,作者:杨勇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
《生物质发电技术》,作者:杨勇平、董长青、张俊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出版。
演讲主题:
《坚持系统观念,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