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张亚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
个人履历:
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说故事》之《金融之道》主讲嘉宾。2008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2012年至2021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2021年至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2017年至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学术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在《管理世界》《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Public Choice》《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文章,出版《千年金融史》《美国商业简史》《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等多部(译)著作。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推进路径研究》(首席专家),负责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1@WTA001):《亚洲文明全要素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21.10;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ZD066):《东亚同文书院经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20.10;
(3)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方法预测》,负责人,2017.9;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5ZD131):《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5.9;
(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编号:12JZD036):《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居民信用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2.9;
(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JZD036):《北京市金融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负责人, 2012.5-2018.12;
(7)国家开发银行课题:《中国金融市场制度变迁的动力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0.9;
(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9CJL008):《中国近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负责人, 2009.6-2017.6;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5BJL028):《利息理论的深度比较与我国应用研究》,主要执笔人,2007.6-;
(10)国务院国资委课题:《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子课题负责人,2007.9-2008.3。
论文代表:
饭圈经济”的概念、理论与批判,《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意义,《东南学术》2021年第7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早期实践的双重角色与使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6期;
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经济科学》2021年第4期;
格义、分野、自立: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与转型,《财经研究》2021年第1期;
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特征及其缘起,《经济科学》2020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冲突与融合——晚清海外华商的境遇和反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晚清时期南洋地区中华商会的角色定位及其践行,《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
中国经济学70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展望——基于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视角,《现代财经》2020年第1期;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的本土化创新与体系构建——基于国际顶级期刊的华人学者文献述评,《东南学术》2018年第6期;
近代对华鸦片贸易的再审视——以西方文献为视角,《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18年第1期;
元代路上丝路贸易的制度构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
近代信用监管体系的思想制度与经验启示,《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7年第5期;
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基于罗马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经济科学》2017年第2期;
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丝绸之路的启示,《东南学术》2017年第2期;
近代金融职业教育的启蒙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7期;
中国经济史学的新视野——欧美期刊中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6期转载);
近代琉璃厂古玩行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一带一路: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东南学术》2016年第3期;
近代中国金融恐慌的货币因素与政策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近代中国民间金融契约整理与制度解析,《经济科学》201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大众舆论与清末货币制度改革——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财经研究》2015年第7期;
“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经济科学》2015年第3期;
民国金融思想的现代解构(1912-194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让·梯若尔对新规制经济学的贡献——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成就评介,《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2期;
燕京大学经济系及其人物思想贡献,《经济科学》2013年第3期;
燕京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以学位论文为对象,《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
近代归国留学生与北京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科学》2012年第2期;
从供求结合的视角看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基于中国三省九县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启示,《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孙中山《实业计划》释要,《综合竞争力》2011年第4期;
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思路”,《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改革开放的思想印记和学术见证,《经济科学》2009年第6期;
建国60周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民国金融思想的发展轨迹——对1911-1949年金融出版物的统计分析,《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中国近代发展之学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以民国金融思想史为例,《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
凯恩斯利率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1期;
凯恩斯利率理论及其对中国适用性考探,《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从广东的经济增速回落看,《改革与开放》2005年第12期;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约束,《江汉论坛》,2005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思路》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
福建省投资环境与FDI流入量分析,《福建论坛》,2002年第10期;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超越,《经济论坛》2002年第9期;
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福建论坛》2001年第7期。
著作代表:
《东亚同文书院对华经济调查资料选译》( 1927~1943)金融卷,作者:周建波、张亚光,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08月出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先贤经典文集》,作者:平新乔、张亚光、孙家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05月出版;
《构建富有亲和力的营销模式》,作者:郑学益、张亚光、张春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出版;
《商智——成语与管理》,作者:郑学益、张亚光,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05月出版;
《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作者:郑学益、张春晓、张亚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出版。
主讲课程:
《金融之道》
《传统文化与领导力》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从历史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历史上的金融:思想、技术与制度》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