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个人履历:
张伯礼:男,1948年2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会长。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张伯礼教授数十年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产业推广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管理工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已成为全国公认的中医药事业领军人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多年来共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及博士后200余名,获全国百篇优博3篇,提名2篇。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光华工程奖,教育部教学大师奖,国务院、中组部等部门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等荣誉称号。疫情暴发期间,张伯礼院士亲临武汉前线,带领中医团队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调查疫情,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药。疫情严峻时,提出要迅速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等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并普遍服用中药,力推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病人救治;提出中医国家队进驻方舱医院。在张伯礼院士负责的江夏方舱医院,实现了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张伯礼院士将江夏方舱的有效经验推广至其他方舱,明显降低了病死率。中医药已经成为抗击疫情中国方案的亮点,受到国家的认可。2020年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并被评为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1年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荣誉奖励:
2023年02月当选《中国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
2022年08月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2022年07月获授予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
2021年11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
2021年02月获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1年02月获首届“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 ;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0年11月第二届教学大师奖;
2020年11月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0年10月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劳动模范;
202年09月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0年09月当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2020年08月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05月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获“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
2019年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19年获树兰医学奖;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7年获全国名中医;
2016年获吴阶平医学奖;
2015年获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2014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
2011年获“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2011年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1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2年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论文代表:
2023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医杂志》2023年第14期;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共促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科技导报》2023年第8期;
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发展,《健康中国观察》2022年第8期;
基于文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地域性特征分析,《天津中医药》2020年第6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天津方案,《天津中医药》2020年第4期;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脑屏障内皮跨细胞转运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年第3期;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中医杂志》2019年第21期;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中药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模式,《肿瘤药学》2019年第12期;
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年第9期;
新时代国医堂高质量发展天津共识,《天津中医药》2019年第8期;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中医杂志》2019年第21期;
中医药网状Meta分析质量评价,《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第10期;
桔梗"载药上行"探寻与评议,《中医杂志》2018年第4期;
丹参酮ⅡA治疗心肌纤维化动物实验的系统评价,《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8年第5期;
从马兜铃酸含量影响因素探讨含马兜铃酸中药的风险控制简,《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24期;
组分中药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21期;
青蒿素的研究与发展,《科学通报》2017年第18期;
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第5期;
我国感染病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2期;
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年15期;
人参皂苷Rc、Re、Rf和Rg1对药物代谢酶CYP1A1活性诱导作用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年第9期;
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人参研究》2016年第3期;
中药工业4.0:从数字制药迈向智慧制药,《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期;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中草药》2015年第12期;
心律失常治疗新进展:中医整合调律,《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第11期;
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启示,《中国科学》2015年第11期;
苏合香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初探,《天津中医药》2015年第8期;
关于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年第3期;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天津中医药》2015年第1期;
杠柳不同部位无机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特征研究,《天津中医药》2014年第12期;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形成路径,《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第5期;
提高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水平是改善临床研究总体水平的基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第1期;
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及其核心技术体系,《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22期;
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中国科技成果》2013年第12期;
国家中医药基础研究相关计划项目热点及问题分析,《世界中医药》2013年第6期。
著作代表: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报告(2024):药材饮片》,作者张伯礼、陈士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05月出版;
《中医诊断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作者张伯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推拿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作者张伯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0年出版;
《中医妇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作者张伯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者张伯礼、王启明、卢国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8年09月出版;
《名医心鉴》,作者张伯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03月出版;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作者毛静远、张伯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01月出版;
《百年中医史》(套装上下册),朱建平、张伯礼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06月出版。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