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云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范小云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个人履历:
范小云:女,汉族,1969年10月生,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副主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兼任天津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化咨询组专家、天津市政协委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青年论坛常务理事、全国金融系统青联委员,以及天津市工商局、国税局、高法的特约监督员等职。1992年南开大学金融学系毕业,获金融学学士;1995年南开大学金融学系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获金融学硕士;1999年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国际金融专业毕业,获金融学博士。1995年7月至今,一直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其中2002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宏观金融风险、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等。主持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大科研课题多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红旗文稿》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国际金融》等著作及教材多部。
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研究,2009-2012;
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方略(2009JJD790027)之子课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开放战略的影响研究,2009-201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信息熵方法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研究(70773061),2007-2010;
主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委托课题:金融衍生品创新研究,2008-2010;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财税、金融、外贸和投资体制综合改革之子课题五“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构建财税、金融、外贸和投资体制的运行风险疏导和控制机制,2006-2009;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货币金融改革” 子课题6,“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与货币金融安全(04JZD00013),2005-2006;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构变革中的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及其控制——构建有效的中国金融安全网(03BJY103),2003-2004;
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构变革中的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及其控制研究(02JA790036),2002-2003;
独立主持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基地研究课题: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测度与控制研究,2005-2006, 。
独立主持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中日韩区域系统性危机管理合作——区域性预警及紧急援合作机制研究(AS0509),2005-2007;
主持横向课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研究,2005年;
独立主持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校内自选项目:加入WTO后中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控制研究,2002-2003;
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发展研究院合作项目:天津金融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
论文代表:
城投债风险多重溢出效应研究——以信用债市场为媒介的视角,《财贸研究》2023年第7期;
金融关联双重复杂挑战下的风险溢出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不同来源金融文本信息含量的异质性分析——基于混合式文本情绪测度方法,《管理世界》2022年第10期;
投资者情绪,过度交易与中国A股市场波动--基于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22年第7期;
人口结构与系统性风险测度及监管——以利率为纽带的视角,《经济研究》2018年第8期;
从"货币三元悖论"到"金融三元悖论"——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新思路,《国际经济评论》218年第4期;
套息交易、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世界经济》2017年第11期;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改革》2017年第8期;
资本充足率缺口下的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调整研究,《世界经济》2016年第4期;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实施路径研究--以某商业银行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5期;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至关重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基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经济》214年第9期;
政府债务适度规模与增长模式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特征及系统重要性银行甄别——基于CCA与DAG相结合的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11期;
实体产业空心化导致发达国家的高主权杠杆?——基于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3年第3期;
规模、关联性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衡量,《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权益类国际资产组合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世界经济》2012年第7期;
巴塞尔Ⅲ在监管理论与框架上的改进:微观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从贸易调整渠道到金融调整渠道——国际金融外部调整理论的新发展,《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
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基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的研究,《世界经济》2011年第1期。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研究,《当代财经》2010年第11期;
危机损失、经济复苏与金融结构比较,《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2期;
人民币汇率问题: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1期;
动态一致、制度耦合与中国金融发展悖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结构演进的影响,《财经研究》2010年第4期;
工业后发地区金融抑制研究,《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港元、人民币一体化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3期;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银行监管力量重构损害了市场约束的效用吗,《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4期;
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亚洲地区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自愿性与非自愿性因素辨析,《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BODIS:银行导向的存款保险体系构建——一个适用于欠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1期;
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
分工、协作与古典企业理论的再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创值悖论:经验解释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稳定人民币汇率,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报告,《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发展金融市场与实现战略目标——以天津为例的分析,《南开学报》2003年第4期;
全球金融结构变革中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2期;
三部法律力保金融发展,《中国财经报》2003年12月30日第四版;
发展金融市场与实现战略目标——以天津为例的分析,《南开学报》2003年第4期;
全球金融结构变革中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2期;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传染,《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股票价格膨胀与中央银行政策,《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加剧与扩散机制,《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货币危机中的远期外汇市场参与者行为分析,《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投机性冲击理论模型的演进,《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著作代表:
《国际金融》,马君潞、陈平、范小云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05月出版;
《经济学基础》,刘澜飚、范小云、王博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范小云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04月出版;
《金融系统性风险——本质、测度与管理》,范小云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国际金融》(电子版),马君潞、陈平、范小云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国际金融》,马君潞、陈平、范小云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09月出版。
主讲课程:
《国际金融》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形势与政策》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