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吴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个人履历:
吴锋:男,1951年6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成员,求是书院院长,材料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973新型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首席科学家、我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科院化学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兼职教授。担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连续12次担任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主席,6次担任动力锂电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主席。1975年进入太原工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室任教;198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10年担任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院长。曾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动力蓄电池责任专家)等。被评选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还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2002年、2008年两次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2017年中国工程院召开了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会议,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锂离子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工艺和电池安全性技术,为我国锂电产业更新换代,进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出通过系列关键材料的协同作用提高电池本征安全性,发明了安全性电极、复合型陶瓷类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电解质体系;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并开发出识别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了国外对储氢合金的专利垄断,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实现了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建成我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研发出系列镍氢动力电池组并成功应用于多款混合动力汽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电池体系间的技术融合,在电池反应理论、关键材料和工程化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为我国二次电池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讲授过的课程有《物理化学》,《催化原理》,《绿色能源材料导论》等。在《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其中IF>4.0的论文176篇,有18篇入选ESI近十年高被引论文,SCI他引6682次;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多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还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等16项省部级科技奖;还获得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国际电化学学会(ECS)电池技术成就奖,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4项国际奖,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还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担任14届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共同主席和9届北京国际动力锂电论坛主席。
荣誉奖励:
1986年荣获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
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2年荣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科研成就奖;
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4年05月荣获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荣获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届终身成就奖;
2017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美国电化学学会电池技术成就奖(首位中国学者)、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杰出基础与应用研究奖、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863计划突出贡献奖、中国电池行业特殊贡献专家;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3年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与相关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论文代表:
1. Feng Wu, Ziyue Wen, Zhikun Zhao, Jiaying Bi, Yanxin Shang, Yaohui Liang, Li Li, Nan Chen, Yuejiao Li , Renjie Chen, Double-network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 with stable interface for dendrite-free Li metal anod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38 (2021) 447–453;
2. Feng Wu, Jinyang Dong, Lai Chen, Liying Bao, Ning Li , Duanyun Cao, Yun Lu, Ruixue Xue , Na Liu, Lei Wei , Zirun Wang, Shi Chen, Yuefeng Su. High-voltage and high-safety nickel-rich layered cathode enabled by a self-reconstructive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laye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41 (2021) 495–504;
3. Feng Wu, Na Liu, Lai Chen, Ning Li, Yun Lu, Duanyun Cao, Mingzhe Xu, Zirun Wang, and Yuefeng Su.A Universal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Ni-Rich Cathodes Via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Dual-Element Cosubstitu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2021, 13, 24925−24936;
4. Wu, Feng,Yang, Yang, Haoyi,Bai, Y ,Wu, Chuan. Paving the Path toward Reliable Cathode Materials for Alumin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APR 19 2019;
5. Wu, Feng,Li, Nin,Su, Yuefeng,Shou, Haofang, 2Bao, Bao, Liying,Yang, Wen,Zhang, Linjing,An, Ran,Chen, Shi. Spinel/Layered Heterostructured Cathode Material for High-Capacity and High-Rate Li-Ion Batteries,JUL 19 2013。
著作代表:
《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吴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绿色二次电池及其新体系研究进展》,吴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讲座课题:
《TWh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型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