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药剂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张强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药剂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个人履历:
张强,1958年5月出生于四川泸州,药剂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药剂学与新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于1982年获得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1992年任职于医药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89年—1990年任职于日本国福冈大学药学部;1995年任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历任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剂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张强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创新药物递释系统研究,包括难溶药物、抗肿瘤药和生物大分药物递释系统的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在纳米细胞转运和整合素靶向递药领域获得理论突破,原创注射用自乳化技术、口服纳米骨架技术和整合素主动靶向递药技术等,开发多种新型递释系统上市,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FM,ACS Nano,Nanoletter, ADDR,JCR,Bio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引用进入药理毒理学ESI排名的前1%,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荣誉表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学科学院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十佳党员标兵;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良师益友。
学术科研:
1、研发成果:
(1)建立新型自微乳化关键技术平台,应用于难溶药口服制剂的产业化。自微乳化是指不借外力而自动形成微型乳剂,其乳滴大小是关键。通过大量筛选优化,开发成功新配方,确保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乳滴达30nm左右,实现环孢素的高效口服吸收,获新药证书,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上市后成为中国国内应用最多的免疫抑制剂,并实现了从进口到出口的转变;
(2)突破技术难题并完善新型微乳化技术平台,应用于注射用载药微乳的产业化。微乳化技术需极度高压和特殊设备,操作严、环节多、要求高。重点攻克微乳包裹药物、高效稳定均质等关键工艺技术难题,使前列地尔微乳注射剂质控标准提升,批产规模提高,生产线获发达国家GMP证书;
(3)创新自微乳化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两种新给药途径的创新制剂。攻克难溶药生物膜通透性低的难题,将创新自微乳化技术成功应用于眼部给药,首次制备出用于眼科免疫抑制治疗的环孢素滴眼剂,并获得生产批件;将创新自微乳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注射给药,制备出用于静脉注射给药的难溶药自微乳化系统,性能优化的多西他赛注射剂获得临床批件;
截至2020年1月,张强已获得5个新药证书,13个生产批件(8个新制剂/13个规格),6个新制剂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另有3个创新制剂已向CDE申报临床研究;完成了5个一类新药的制剂技术服务,其中4个已获临床批件;另外,还建立了3种国际创新的释药技术,基于技术平台的高端制剂有的已获得生产批件,有的获得临床批件,有的进入申报临床程序。
2、论文成果:
已在《先进功能材料(AFM)》《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ACS Nano)》《高级药物传输综述(ADDR)》《期刊引用报告(JCR)》《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SCI引用进入药理毒理学ESI排名的前1%。
3、项目成果:
已承担国家973、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论文代表:
Dai, Wenbing; Zhang Qiang, et al. Combination antitumor therapy with targeted dual-nanomedicine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 2017, 115: 23-45;
Liang, Yanqin; Zhang Qiang, et al. A Nanosystem of Amphiphilic Oligopeptide- Drug Conjugate Actualizing Both alpha v beta 3 Targeting and Reduction-Triggered Release for Maytansinoid. Theranostics . 2017,7(13): 3306-3318;
Gao Wei; Zhang Qiang, et al. The use of electronic-neutral penetrating peptides cyclosporin A to deliver pro-apoptotic peptide: A possibly better choice than positively charged TAT.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 2017, 261: 174-186;
Li, Suxin; Zhang Qiang, et al. Novel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ZIF-NP as a Delivery Vehicle: High Pulmonary Accumulation, Favorable Biocompatibility, and Improved Therapeutic Outcom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016, 26(16): 2715-2727;
Wang, Dan; Zhang Qiang, et al. The modulation of tumor vessel permeability by thalidomide and its impac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a sarcoma mouse model.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 2016, 238: 186-196;
Fu JJ, Zhang Q, et al. Macrophage mediated biomimetic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lung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 2015,204:11-19
Hu Hongxiang, Zhang Hua, Zhang Qiang, et al. A novel localized co-delivery system with lapatinib microparticles and paclitaxel nanoparticles in a peritumorally injectable in situ hydrogel.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 2015,220:189-200;
Guo Z, Zhang Q, et al. Targeting efficiency of RGD-modified nanocarriers with different ligand intervals in response to integrin αvβ3 clustering. Biomaterials . 2014 Jul; 35(23):6106-17;
Qin C, Zhang Q, et al. The impact of a chlorotoxin-modified liposome system on receptor MMP-2 and the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ClC-3. Biomaterials . 2014 Jul;35(22):5908-20。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