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文化教研室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出版《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研究》等专著多部。刘东超曾任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多家机构兼职研究员。
刘东超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思潮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刘东超,男,1987年,完成高中学业的刘东超出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报考了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继续深造,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攻取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工商大学任教,期间发表了自己第一本著作《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后担任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讲授。之后调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任教。
已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5月)、《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批判》(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月1月)及《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社会兼职有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研究员等。
论儒学的当代性问题,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与社会心态演变,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3期;
试论儒学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命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从古代意识形态到当代意识形态,载《哲学动态》2007年10期;
儒家价值观中的“廉”,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5期;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的嬗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必然趋势、经验类型和整合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儒家化吗,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
儒学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
为什么中国式民主是全过程民主?《人民日报》;
完善推广积分制,促进乡村德治,《光明日报》;
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上找差距,《光明日报》。
《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5月);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批判》(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月1月);
《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塑造政党能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经验》
《立足新发展阶段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当代思潮》
《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