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公众号
手机网站
热门关键词:
政府官员
经济学家
国学文化
企业家
企业培训
网站首页
名师推荐
党史党建
军事国防
国际关系
经济金融
经管智慧
科技前沿
历史文化
名家智库
高校教授
院士专家
政府专家
文化学者
商界精英
实战讲师
协会专家
大咖论道
大咖观点
大咖现场
培训动态
名家课程
师质优选
讲师课件
关于名家
名家业务
企业文化
资质荣誉
宣传视频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名师推荐
名家智库
大咖论道
培训动态
讲师课件
关于名家
联系我们
名师推荐
名家智库
大咖论道
培训动态
讲师课件
关于名家
联系我们
热门
黄奇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要抓好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
2024-01-19
请大咖,找名家!请大咖,找名家!
2023-12-01
大咖论道
大咖观点
大咖现场
文章
黄奇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要抓好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
企业要转型突破,得从组织架构调整开始!
金一南:从历史看什么样的领导值得追随?
常纪文:《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来源:
名家讲堂
日期:
2025-05-06
点击:
716
属于:
大咖观点
作者: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需更好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
一、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
在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不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筹的内容和要求也会不同。新时代以来,我国对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工作需要协同开展体制机制集成创新,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工作相互支持、协同增效。
从全球视野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属于后发国家。在此背景下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既迎来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就机遇而言,我国可以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解决转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可利用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人才技术优势,抢占国际绿色低碳产业竞争的新赛道。
就挑战而言,发达国家是在解决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后再着力解决碳减排问题,而我国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历史遗留的存量生态环境问题和当前发展中新增的生态环境问题,还要在2030年前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在机制上需要深化改革,在技术上需要协同创新,在进度上需要梯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协同发展的目标,经济、技术和社会压力更大,推进工作的难度更大。面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时代要求,如果我国不及时转型,不仅难以如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会影响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绿色、循环、低碳、智慧化发展已成大势。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改造、社会生活产生全面系统性变革。这个变革既是发展新经济的产业变革,也是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变革。为此,需结合已经确定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对我国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形成科学有序、充满活力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强化产业国际比较优势,持续为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提供支撑。
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低碳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为此,需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变革的方向引导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加大高效绿色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低碳要求,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二是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强化绿电与区域矿产资源的耦合开发利用,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型煤化工、石油化工以及其他新型工业,在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减少对国外油气和煤炭的依赖。三是改革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依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激发自然资源资产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市场活力。四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分门别类建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戈壁荒漠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五是加快构建与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相配套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再制造或者循环利用。
同时,为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鼓励经营主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安全生产、环保信用等监管体系,强化税收等政策支持,综合考虑行业能耗、水耗、气耗和排污绩效水平,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落实差别化或者阶梯化的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管理的目标、标准,加强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循环监管决策、政策、目标、标准的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切入点
在更高层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找准工作抓手和切入点,有序推进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领域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节能降碳方面,要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坚持先立后破,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既有建筑、交通、城乡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农业节能减排。产业转型方面,在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和流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加强产业协作布局和技术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持续良性互动。
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智慧高效为导向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协同推进城市更新、社区更新、建筑更新,推进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建设,增强城市和社区的生态环境韧性。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和人口迁徙的变化,有序推进空心村的整合开发,做到产业相对集中、人口相对集中、服务相对集中,提高乡村建设和乡村运行的投入实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艺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又要考虑村集体和农户的可持续支付能力。
全地域建设。按照系统思维,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塑造一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全面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在生态建设方面,要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升生态环境容量。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对照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性目标,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统筹开展各方面、各类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在努力不欠新账的同时逐步还清旧账,不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全地域生态和环境建设中,要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多领域多层次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减少国家、社会和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成本,提升生态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碳和增汇固碳的综合绩效,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开展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和案例指导,把建设美丽中国的意愿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美丽中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源自《经济日报》
作者介绍: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公益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常纪文研究领域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动物保护政策和法律、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社会保障政策和法律。先后主持了司法部项目、博士后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重大课题、中国社科院青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国家环保总局课题等10余项,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研究项目《环境资源法重要理论问题研究》等项目研究;先后为《环境内参》《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等撰写120余篇内参;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管理》《中国软科学》《环境保护》《红旗文稿》《早稻田大学比较法年刊》《天普大学环境法与科技法评论》《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0多篇;学术观点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两次刊登。学术活动或者观点被美国CNN、英国BBC、英国卫报、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新闻会客厅”、“新闻1+1”、“今日说法”、“东方时空”等栏目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媒体报道。先后出版了《环境法律责任原理研究》《环境法原论》《市场经济与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环境法总论》《动物福利法:中国与欧盟之比较》等多部专著。荣获首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0)、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4-2015),北京市第十五届与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
[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上一文章:
余兴安:《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之路》
下一文章:
康艳兵:《“双碳”战略引领催生绿色生产力》
媒体导航网站
凤凰网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搜索
科研机构导航
国务院发展中心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CMSw
复旦大学
交通大学
网站首页
名师推荐
名家智库
大咖论道
培训动态
讲师课件
关于名家
联系我们
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951号
联系人:
阎老师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
名家讲堂 界定(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3033760号
友情链接
名家讲堂
本网站上图片、文字、字体等,若发现侵害了您的版权,请联系mingca2019@163.com,我们尽快处理!
公众号
手机网站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
名家讲堂 界定(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30337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