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俏
金融学家,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了《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从大到伟大2.0——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等专著。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刘俏
金融学家,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7年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经济学家”,《经济管理学刊》主编,《管理世界》编委。刘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碳中和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由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Economic Jour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刘俏教授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关于亚洲债券市场和亚洲金融体系的书籍包括Asia’s Debt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New York: Springer,2006);Finance in Asia:Institution, Regulation, and Policy(New York: Routledge,2013)。他的英文著作Corporate China 2.0: The Great Shakeup全面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的变迁,讲述中国发展故事,2017年1月由国际著名出版商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刘俏教授也是中文畅销书《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2014)、《从大到伟大2.0——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2018)、《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2020)的作者。除学术研究外,刘俏教授拥有丰富的政策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他主持多项“光华思想力”课题:《中国REITs发展》课题通过系列研究呼吁在中国推出标准化的公募REITs,并尝试制定中国公募REITs的实践规范;《2035远景目标和2050展望研究》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制订提供底层报告,获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刘俏教授是地方政府金融的倡导者,率先为地方政府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并呼吁把市场化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作为关键的绩效考核指标,以此为基础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刘俏教授是中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国家“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国家IMT-2030推进组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聘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经济研究中心委员;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和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教育部金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证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加入光华前,刘俏教授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和麦肯锡亚洲公司金融和战略咨询中心。
研究领域:
刘俏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中国经济增长底层逻辑、实证资产定价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要履历:
(1)教育背景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获学士学位。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国际金融,获硕士学位。
2000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经济博士学位。
(2)职业经历
2001年—2003年,麦肯锡公司亚太公司金融与战略咨询中心咨询顾问。
2000年—2010年,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职)。
2010年至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2017年1月,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著作代表:
《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
《从大到伟大2.0——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
学术论文:
1、中文部分: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清华社会科学,2024 (1).
“加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光明日报:理论版,2024.1.9
“债券违约的区域性影响——信息效应与逃离效应分析”(与刘晓蕾、李劢、朱妮合作),金融研究,2023年第8期
“过度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与张峥、张琳、张佳慧、赵子溢、冯雨菲等合著),经济管理学刊,2023.2(3)
“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人民日报:经济版,2023.9.13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助力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评论版,2023.3.
“为什么中国应该实施积极的宏观政策?——一个基于“国家整体价值-政策空间“假设的政策框架”(与刘洪林合作),经济管理学刊,
2022:35-54.
“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中国工业经济,2021.12,113-117
“碳中和”下的经济管理研究,(与滕飞合作),营销科学学报,2021.7,9-16
“碳中和”给经济学提出哪些新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 2021.5.1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滕飞合作),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21.1.29
“创新金融工具解决企业经营问题”,人民日报:评论版,2020.6.22
“中国经济有没有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中国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王贵东合作),经济科学, 2019(2)
“以深化改革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人民日报:学术版,2018.12.9
“中国金融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机遇”,人民日报:学术版,2018.1.8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人民日报:评论版,2018.1.4
“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生态系统”,中国金融,2017(12)
“金融改革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4.23
“竞争会加剧公司隐瞒利润吗?-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与蔡洪滨和肖耿合作) 2006, 经济学报, 2:15-45.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 2005年第2期,81-91页,(与白重恩,陆洲,宋敏和张俊喜合作)。
“公司资源的隧道效应”, 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437-456页。(与陆洲合作)。
“信息,现金流和企业投资”中国金融学,2006年6月期,73-98页。(与戚戎合作)。
“市场非有效性与行为金融” 2002年,见田国强主编《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商务印书馆。
“市场是有效的吗?” 读书, 2001年第11期。
2、英文部分:
“Information-based stock tradin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with Qiang Kang),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4), 682-698.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structural assessment”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6 (2), 291-305.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with Hongbin Cai),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9, 119 (April), 764-795.
“Market timing strategy with aggregate accruals” (joint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Journal of Asset Management, 2009, 10 (3), 170-180. Featur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CFA Digest, 2010, Vol. 40, No. 1: 118-120 (by Victoria Rati).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executive incentives” (joint with Qiang Kang),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8. 14, 484-498.
“Stock trading and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with Rong Qi), Economics Letters, 2008, 98(1): 35 – 40.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 tunneling perspective,” (with Joe Lu),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7, 13: 881 – 906。
“Do we accept accruals profits at our peril?” (with Rong Qi) 2006,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ume 62 (4): 62-75.
“How good is good news? Technology depth, book-to-market ratio, and innovative events,” 2006,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Vol. 21(3), 293-321.
“Missing links: regional reforms for Asian debt capital markets” (with Paul Lejot and Douglas Arner),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06, 12(3):309-332.
“High stakes in high technology: high-tech market values as options” (with Michael R. Darby and Lynne Zucker), Economic Inquiry, lead article, 2004, Vol. 42(3): 351-369.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current practices, economic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2006, 52(2), 415-453.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