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跃嘉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罗跃嘉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国内外20余所高校、医院、国家部委实验室兼职教授、专家、学术委员等。先后负责国家社科重大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目前当选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APS)Fellow、中国心理学会会士、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等20余项国内外学术兼职。罗跃嘉教授主要从事情绪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
研究领域:
罗跃嘉教授主要从事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研究兴趣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以ERP与fMRI相结合的最新技术方法,以大脑整合观点研究人脑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情绪等高级脑功能机制。创建“跨通路延迟反应”实验模式,阐明了注意与非注意转换的脑机制,提出了“注意过滤器可塑性”的新观点;研究不同范围提示的视觉空间注意,阐明了视觉搜索的早期调节机制;利用ERP与fMRI结合的最新技术手段,揭示语言、想象、顿悟、计数等高级思维的脑内活动过程与神经机制。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建立中国情绪刺激材料系统,利用脑成像手段研究情绪与认知的相互关系,以及冲突、欺骗、决策等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主要履历:
1984年,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
1990年,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
199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
1984年-1987年,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解剖教研室教员 。
1987年-1993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住院医师(1987-1990)、主治医师/讲师。
1993年-1994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临床电生理学与临床神经心理学访问学者。
1997年-199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7年-2000年,美国Catholic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
2000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2009-2013)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2011)。
2013年-2020年,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部长。
学术奖励: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脑功能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龚启勇、陈楚侨、罗跃嘉等,2011;
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儿童与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董选、王苏弘、罗跃嘉等,2010;
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2010;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脑机制研究及认知障碍的诊疗评估, 董选、罗跃嘉、王苏弘等, 2009;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警卫部队新兵心理问题筛查体系的调查及研究,刘畅、李丁川、罗跃嘉等, 2008;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视觉空间注意脑机制的早期调控及其年老化研究,宋为群、罗跃嘉等, 2005;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脑认知功能中P300与MMN的发生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吴宗耀, 罗跃嘉等, 2003;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认知脑电位的神经基础及应用研究,何春阳、吴宗耀,罗跃嘉等, 2002;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论文题目:跨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01;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9, 200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6。
著作代表:
《认知神经科学教程》
《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
《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