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葆君
低碳经济专家,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任管理学院院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组织创新学院院长。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唐葆君
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任管理学院院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组织创新学院院长。兼任: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哲学社科基地理事长、“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分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绿色与低碳经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等科研任务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70篇;出版专著10部;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获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奖项8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提交“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对策和路径”等政策建议20余份,其中多份得到中办、国办重视;授权专利2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决赛金奖。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研究领域:
唐葆君长期从事绿色与低碳经济、能源市场与金融的研究工作。
主要履历:
1972.11出生,女,江西泰和人,管理学博士。
1994.09-2000.07,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证券投资系,助教、讲师。
2000.09-2006.07,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讲师、副教授。
2006.09-2009.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9.09-2024.03,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成员。
2024.03-至今,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年)。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秘书长;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哲学社科基地副主任。
荣誉奖励:
[1] 工科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
[2] 工科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
[3] 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0;
[4] 能源需求及碳排放预测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在能源“十三五”规划中的应用,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
[5] 能源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其在油气工业上游的应用,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
[6] 全球石油市场风险预测预警及中国石油安全保障战略研究,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12;
[7] 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产业政策研究,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12;
[8] 石油价格预测方法与风险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15.2;
[9] 支持关键决策应用的仿真验证评估支撑平台研发及产业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12;
授权专利:
[1] 智能家居的管理控制优化方法、管理控制系统和方法,2022.11,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20 1 1124771.3;
[2] 一种促进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工艺优化方法及装置,2022.4,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9 1 0556281.1;
[3] 一种基于App的智慧家庭能源管控系统及其最优控制方法,2021.7,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9 1 0961037.3;
[4] 区域电力节点及互联区域输配电量的配置优化方法、系统,2021.7,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9 1 0618273.5;
[5] 基于多源碳数据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方法,2021.6,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7 1 0224608.6;
[6] 投放式江河水深测试器及其使用方法,2021.6,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5 1 0427103.0;
[7] 一种公共建筑电耗监督数据参数估计方法,2021.02,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8 1373413.9;
[8] 一种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含量时空分布测定方法,2021.02,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7 1 1374275.1;
[9] 一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系统及其运作方法,2020.09,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8 1 0165889.7;
[10] 一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路线图生成方法及系统,2020.06,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8 1 0945814.0;
[11] 一种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设施,2019.11,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9 2 0093457.X;
[12] 机动监测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系统,2018.07,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7 2 1878064.7;
[13] 挂壁式二氧化碳传感装置,2018.09,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8 2 0280406.3;
[14] 一种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监测系统,2018.07,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7 2 1616546.5;
[15] 集温螺旋管式太阳能与地源供暖制冷设施,2015.12,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5 2 0320557.3;
[16] 推车式汽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量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2014.11,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2 1 0177753.0;
[17] 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检测装置,2014.01,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11 1 0382278.6。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及政策研究:以典型试点城市为例(项目号:71934004),负责人;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双碳”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与推进机制研究 (项目号:23AZD065),负责人;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号:2021YFF0307000),负责人;
[4]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电-碳市场联动下电网投资质效提升研究(项目号:5108-202218280A-2-179-XG),负责人;
[5]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双碳”目标下特高压交流工程减碳效益分析及提升特高压交流灵活性关键装备发展趋势研究,负责人;
[6]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项目:清洁能源前沿技术追踪和差距分析,,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与碳配额分配方法研究(项目号:71573013),负责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低碳约束下电动汽车产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号:71273031),负责人;
[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低碳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号:9152014),负责人;
[10] 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北京市碳市场运行绩效及机制成熟度评估(项目号:15JDJGA084),负责人;
[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及成效分析(项目号:2012bac19b11),负责人(第二);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企业危机预警熵模型及方法研究(项目号:20101101120040),负责人;
[13] 国家财政部:进口税收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研究(项目号:20152141030),负责人;
[14] 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白皮书(项目号:20152141031),负责人;
[15] 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各区域产业布局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号:20132116042),负责人(第二);
[16] 财政部:我国能源开发进口税收政策研究(项目号:20142141045),负责人;
[17] 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电力工业、石油和化学工业设备监理行业统计分析(项目号:20152141004),,负责人;
[18]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关于开展我国卫星导航学术交流的咨询报告(项目号:20132141065),负责人;
[19]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电动汽车产业政策风险评估和决策方法研究(项目号:3210012211311),负责人;
[20]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区政策研究:丰台园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项目号:20132141036),负责人;
[21]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化政策研究(项目号:20102142014),负责人;
[22]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丰台科技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项目号:3210041210001),负责人;
[23] 芜湖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芜湖高新区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号:20112141011),负责人;
[24] 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加快云南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号:Sysx201005),负责人。
著作代表:
[1] 唐葆君、王璐璐《碳金融学》,29.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2] 唐葆君《项目管理——以能源项目为例》,28万字,科学出版社,2022;
[3] 魏一鸣、廖华、余碧莹、唐葆君《中国能源报告(2018):能源密集型部门绿色转型》,65万字,科学出版社,2018;
[4] 魏一鸣、王科、唐葆君、丁郁等《黑龙江省伊春市低碳发展研究》,22.7万字,人民出版社,2017;
[5] 唐葆君、胡玉杰、周慧羚《北京市碳排放研究》,24万字,科学出版社,2016;
[6] 魏一鸣、廖华、唐葆君、郝宇《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43万字,科学出版社,2016;
[7] 魏一鸣、王兆华、唐葆君、廖华《气候变化智库:国外典型案例》,32万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8] 唐葆君《新能源汽车:路径与政策研究》,24万字,科学出版社,2015;
[9] 何颖、唐葆君《创新管理》,30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 唐葆君《金融管理决策系统》,51.2万字,金融出版社, 2005。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