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
手机:19821197419
![]() 邮箱: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
李扬:男,1951年9月生,安徽淮南人,财政金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温州商学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财政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自1994年开始,李扬的研究逐渐回归金融、财政和宏观经济。金融领域中几乎所有论题,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到国际收支、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制度等,都有涉猎。已出版专著、译著32部,主编30余部。在《经济导刊》《农村金融研究》《中国城市金融》《经济学动态》《中国金融》《国际金融》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金融、物价卷)、《中华金融词库》、《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7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200余项。
1981年,获得安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
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8年-199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2年,获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1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5年,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2021年,获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
2023年,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五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1997年,获选国家首批“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有体制解决方案,《经济导刊》2023年第3期;
国内外城市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方法及案例研究,《科学观察》2023年第1期;
寻找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合理路径,《中国金融》2022年第2期;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一个研究提纲, 《新华文摘》2021年第15期;
加快构建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治理机制,《农村金融研究》2021年第11期;
疫情后国内外经济金融演化与银行业应对——不可忽视超低利率的挑战,《中国城市金融》2021年第4期;
新冠疫情下数字经济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管理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策略,《科技促进发展》2021年第1期;
跨区域多层次合作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
中国如何应对债务问题升级?《全球商业经典》2020年第8期;
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保险》2020年第4期;
金融科技要为金融业解决五大问题,《中国经贸》2019年第15期;
移动支付行业须保持忧患意识, 《环球财经》2019年第9期;
要义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新金融》2019年第1期;
汇率机制比汇率水平更重要,《金融经济》2018年第19期;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发展,《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11期;
城镇化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广西城镇建设》2018年第10期;
发展资本市场需要开拓思路,《经营管理者》2018年第9期;
全球和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简析,《国际金融》2018年第1期;
努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正视当前风险处置,《新理财》2017年第10期;
金融经济周期的要义,《财经》杂志2017年05月15日;
债务风险尚可控或有债务须警惕,《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5期;
中国居民加杠杆未到很危险的程度,《企业观察家》2017年第4期;
小微融资担保银行模式,《中国金融》2016年第21期;
要控制好杠杆率不断提高的进度,《中国人大》2016年第15期;
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推动金融改革,《财政监督》2016年第8期;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新华月报》2016年第4期;
降低杠杆率要准备打持久战——资产负债表架构下降杠杆问题的思考,《保险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
金融改革不能僵化,《资本市场》2015年第11期;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财经界》2015年第9期;
产能过剩是综合征,《资本市场》2015年第7期;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新常态下应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
新常态下的六大挑战,《中国经济信息》2015年第1期;
深水区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14年第19期;
最大问题是金融未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中小企业》2014年第7期;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浴火重生,《开放导报》2014年第6期;
中国金融六大缺陷,《小康》2014年第1期;
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启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1期;
用实体经济推进"金改",《资本市场》2013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宏观经济背景,《银行家》2013年第5期;
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1期;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债券市场:2019》,主编:李扬、王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回归金融本质:中国金融创新与监管》,主编: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金融供给侧改革》,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09月出版;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效率研究》,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07月出版;
《管理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修订版)》,作者: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07月出版;
《引领新常态:若干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02月出版;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发展新战略》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分析思路及若干要点》
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