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鸿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
 微信: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朱鸿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履历:
朱鸿鸣:金融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2年6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公司金融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科技金融(创业投资)、社会金融等。在《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科技论坛》《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位论文几十篇;出版《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等著作。
论文代表:
去杠杆三因子模型:如何跨越信贷密集型增长?《财经问题研究》2023年第8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结构与误区廓清,《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20年第3期;
:打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张“王牌”,《经济日报》2020年01月08日第11版;
从金融中心主义到金融竞合观——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金融观变迁,《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10期;
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5期;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中国农村金融》2018年第4期;
促进形成"三个良性循环",主动防控金融风险,《审计观察》2018年第1期;
生产性-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失衡与脱实向虚,《发展研究》2017年第11期;
全球经济新变局与中国的应对策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新一轮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风险形成与识别,《中国发展评论》2017年第6期;
如何清理僵尸企业与去产能?《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7年第4期;
如何建立一个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3期;
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中国品牌》2017年第1期;
"去杠杆"的五大误区:认知根源及其危害,《发展研究》2016年第12期;
2015年货币政策运行回顾及2016年展望,《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新常态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适度萎缩是合理现象,《中国科技投资》2015年第16期;
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攫取性"金融体系及其危害——一个基于金融竞合观的分析框架,《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3期;
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基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的案例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4期;
我国P2P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央企产融结合技术分析,《上海国资》2013年第1期;
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2期;
中国科技贷款三十年:演进规律与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7期;
科技银行中国化与科技银行范式——兼论如何发展中国的科技银行,《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
科技银行是什么?——兼论如何建设科技银行,《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3期;
科技支行与科技小贷公司:谁是较优的"科技银行"中国化模式?《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融资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著作代表:
《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作者:张晓朴、朱鸿鸣,中信出版社2021年06月出版;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作者:吴振宇、田辉、朱鸿鸣,中国发展出版社2020年01月出版;
《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作者:赵昌文、朱鸿鸣,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