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战国军事改革中的人才竞争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徐焰
进入东周时代后,经过春秋300多年诸侯国角逐,公元前5世纪以后华夏大地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争雄的局面。最后天下归谁,就看哪国军力最强,强军的前提又看哪国军事改革的力度大、成效好。各国间的人才竞争,则成为战国军事改革的重要方面。
魏国是“三家分晋”后兴起的第一个强国,兴邦之要就是军事改革。公元前5世纪李悝主持魏国变法,重点是实行自耕农青壮年普遍当兵的征兵制,屡挫周边诸国,魏将吴起还率军夺占“河西七百里”,即攻占了黄河以西原秦国大片土地,威胁到咸阳。不过其国内倾轧严重,吴起、商鞅这样出色人才都流失别国。魏国实行普遍兵役制却缺乏激励机制,杀一敌兵只奖励一两个月兵饷。兵士出征又影响自家农作,战功还归将领,打仗积极性就不高。从地理环境看,魏国位居中原四战之地,疆域从如今的陕西北部、经山西延伸到河南东部,首都原在安邑后迁大梁(现开封)。它在七雄之中除燕国外与其他五国都接壤,易于四面受敌而多线作战,招至多国夹攻便很快衰落。
楚国在战国七雄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其疆域从如今的云南直至江浙,面积相当于其他六国总和,首都长期设在郢(如今的湖北荆州)。楚国文化艺术最兴盛,出现了屈原等著名文人。不过其国内几百年世卿世禄的贵族势力太大,上层精神颓靡,给后人留下的多是古钟乐舞和诗赋。楚国灭小国最多造成疆域广大,却导致居主导地位的荆人在国内不占多数,族群矛盾尖锐难以形成合力。南方不适合养马又难以发展骑兵,楚军车兵的马匹数量质量也逊于北方,导致兵员最多而军力一直不强。为求强国,楚国也重用了一些改革人才,如名将吴起和才子黄歇等。吴起却因得罪了贵族被乱箭射死,黄歇也为下属所害。楚国面对强秦只好以求和、联姻长期求苟安。
齐国位于富庶的山东半岛,按人口可算大国,却总安于自保。燕、韩属于小国,仅乐毅率燕军取得过“东下齐城七十二”的短暂战绩。赵国疆域只有晋北和如今河北中南部地区,学习匈奴“胡服骑射”最早发展骑兵,但毕竟国小民少,政体变化又出现内乱,后又排斥李牧这样的名将而重小人,最终败亡于秦。
秦国在战国期间的政治、军事变革中,最终一枝独秀。它崛起于西方荒蛮之地,因文化落后长期被中原视为“西夷”,却通过变革成为军力最强之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揽天下能人。秦孝公为富国强兵发布《求贤诏》,商鞅以一介平民入宫,用几天时间讲解变法强国设想,马上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庶长(相当于后世丞相),这在讲究论资排辈的社会简直不能想像。
战国之初秦国被中原列国歧视,就不大讲究等级森严的礼法,从孝公起便求贤若渴并能破格重用,结果出现天下人才多向西流的现象──秦国所用丞相和主要谋士,多是来自那些它攻击之国的“客卿”,除来自魏国的商鞅,典型代表还有范雎(魏人)、吕不韦(卫人)、李斯(楚人)等。他们在本国不见用,入秦却成为变法革新的主持者。秦国特别愿意用“客卿”为丞相,还重用外来将领,关键在于他们同本国贵族集团原来没有什么关系。如楚国王族芈戎在本国受排斥入秦,很快被任命为将军和左丞相,还是秦军伐楚的统帅之一。至于楚王室女芈八子(电视剧里给她起了“芈月”的名字),因所生之子成了秦昭襄王,掌国政四十多年,还成了中国历史第一个有“太后”之称的女人,而且又是她主持了对其故国的一再攻伐。真可谓亡楚者,楚人也。战国时列国军事改革的竞赛,很大程度是人才竞争,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
徐焰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1969年入伍,先后从事过工兵、炮兵和基层政工干部,后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后读研究生;1985年,调入国防大学。此后长期在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从事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和科研。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作为军事史专家,他潜心于中日关系的研究,曾多次去过日本,并在日本防卫大学作过访问学者。所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录》于1995年在国内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在日本由官公厅株式会社以中日两种文字同时出版,为战后在日本出版过的惟一一部全面中国抗战的学术专著。先后立三等功3次,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荣获全军优秀教师、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在《人民论坛》《国防大学学报》《国防》《中国领导干部论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150篇;出版的作品有《金门之战1949-1959》《解放军为什么能赢》等二十多部,其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曾获全军科研一等奖,《最后的秋日》和《8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获解放军图书奖。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央视《讲武堂》主讲人,央视2015年电视剧《党史故事100讲》主讲人。二十多年来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