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数字化创新让文化遗产及资源活起来》
演讲人: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近日,中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关数字化时代下,如何让文化遗产资源?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通过演讲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讲讲自己的故事,我是2012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我知道这里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宝库,还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有很多世界之最。
真的走进去以后,作为一个看门人,我才知道这个门真的不好看,你说馆舍宏大,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开放,你说藏品丰富,99%锁在库房里面,展出不到1%,你说观众多,每天看到观众都是目不转睛地跟着导游小旗子往前走。导游不会根据每个人需求进行讲解,先按照一定的套路讲,一套标准动作以后指向东边两个馆,钟表馆,珍宝馆,50分钟时间御花园集合,导游说只有25分钟时间,咱们出去吃饭,下午去长城。
每天人离去,我觉得很遗憾,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给人们贡献了什么,人们不会再来了。我们下决心开展为时三年的环境大整治,应该说艰苦卓绝,经过三年整治,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我们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紫禁城是1420年明代永乐皇帝手中修建的。2020年,要过600岁生日,我们希望人们再走进故宫博物院,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个影响人们参观的现代建筑违章建筑。我们没有食言,我们做到了。
于是,故宫博物院开始扩大开放,2014年,我们开放面积第一次突破了50%到了52%,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每年十个百分点的增长,到了2018年底开放面积突破了80%。
大家都去过这个地方,太和殿,过去人们走到太和殿看完以后只能往前走,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一棵树都没有,也有观众曾经问过为什么故宫没有树,我过去只能尴尬地说,你再往北走走,走到最北边有一个地方叫御花园那有树。其实太和殿两边各有一个门,西边叫右翼门东面叫左翼门,只是没有开放过。
今天,我们整治两边环境开放两边区域,人们可以走出右翼门了,迎面18棵300年树龄的大槐树,向北新开放的西部区。我们打开了左翼门迎面就是骑马射箭的箭亭广场,沿着箭亭广场走向东部区,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和殿两侧一步之遥这么好的生态环境,第二次来故宫,第三次来故宫人们就不一定往前走了,西面看展览东面看展区人们散开了。
我们知道,我们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到故宫参观的人数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扩大宣传,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开始加大网站的建设,我们把外文的网站做得更加强大,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我们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希望他们经常光顾这里,听有趣的故事。
我们开始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可以看到故宫的展览。2016年我们实现重大的突破,把故宫收藏的186万2900件套文物,每一件在网上都公布了信息,还要图文并茂,我们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把藏品的照片、古建筑的照片进入网站,人们在家里可以看到全景的故宫震撼的故宫。
今天我们加大微博的传播量,每天都要加入新的内容,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给大家讲故事,有很多可参与的活动。这些年我们发现人们特别喜欢观赏和收藏故宫美丽的照片,每天都有一个小分队在各个角落拍了美丽的照片放在网上。一场紫禁城的初雪放上以后一下子阅读量达到1425万,影响很大。
第二年不下雪,我们着急,天无绝人之路,来了红月亮,晚上8到11点,拍了一组红月亮照片放上去,第二天早上一看两千万的阅读量。第三天下雪了,阅读量冲破了五千万,从那以后每年下大雪的时候,下暴雨的时候都是故宫网上人气最旺的时候。
我们开始出品系列APP,现在已经有十几个APP出品了,每部都获奖了,媒体给予我们公正的评价叫,故宫出品,必属精品,激励我们做得更好。《韩熙载夜宴图》我们把这幅古代绘画立体起来了,220个知识点,你点进去深度阅读这幅绘画,历史的、艺术的可以看到当年的情景,听到当年的音乐,看到当年的舞蹈。
我们最得意的APP是每日故宫,每天早上喜欢故宫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手机免费收到一套图文并茂故宫藏品的信息,有心人收藏起来一年365天,三年,一千多天,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掌上的故宫博物院,我们认真做好每一天,已经九年多了。
我们制作了故宫展览,人们终于可以用手机进入故宫展厅来参观了。总之经过三年零四个月努力,我们建成数字故宫社区,这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数字平台之一,因为它的功能在不断地延伸,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与时俱进地走。
我们几年时间,从资源数据化走向了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今天的网络智能化。我们的东安门今天建成数字博物馆,这也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数字博物馆之一,不但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在于所有项目都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练出来的原创,可以和1200栋古建筑对话,可以看到我们深藏的1500块大地毯的图案,可以调一幅书法进行临摹,可以和我们绘画中的小动物互动。
故宫收藏的很多宋元书画,每次展出不得超过一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要三年,你不能经常看到,数字藏卷中可以仔细阅读每一幅宋元书画。你要喜欢器物的话,可以到多宝阁前点击你喜欢的器物,就可以放大来看,旋转各个角度来看,分解来看,了解制作的过程、使用的过程。
你还可以走进不能开放的狭小空间,乾隆皇帝的书房只有4.8平米,今天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走进养心殿,你要想穿一穿古人服装,可以站在数字屏风前穿一套套古人的服装,要学习织绣,可以用电梭子把美丽的图案织完整。最为震撼的还是虚拟现实剧场,7部VR影片在这里循环播放,告诉你正常参观视角看不到的一些细节一些空中鸟瞰的镜头。
北京有条清晰的中轴线,7.8公里从永定门到钟鼓楼,明年中轴线要申报世界遗产。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莫过于昔日紫禁城。
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国家广电部门推出了网络视听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导演安排我一开始到天安门广场下面的地铁车站,迎面是一个大幅的磁板画,是北京老城的景观,中间是清晰的中轴线,导演叫我走过去一摸,结果磁板画裂开了,我掉进去了磁板画合上了。
这个画面会被小姑娘看到然后说,妈妈有一个人消失了。她妈妈说,你别胡说。其实我真消失了,掉进哪了,掉进时空展台,回头一看有一辆时空列车,中轴线建成到现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在车上可以遇到历朝历代的跟中轴线相关的人,永乐皇帝上来了,马可·波罗上来了,鲁迅先生上来了,交流对中轴线的感受。
中轴线7.8公里任何一个节点上,你可以走下列车,可以从事你的工作。车窗外这些风景、风光不断地变化,一会儿鲁迅先生上来了告诉我们,中轴线上有一种小吃叫“三不沾”,做好以后,不沾盘子、不沾勺、不沾牙,梁实秋先生上了,说中轴线上的烤鸭,不只是挂炉烤鸭,还有闷炉烤鸭。张恨水先生告诉我们,中轴线的烤肉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文吃,一种是武吃。
我们下车到永定门清理牌匾,到故宫去测量古建筑,然后到胡同里面一个早餐店给老百姓做早点,到北京饭店学做一桌国宴,到安徽会馆戏楼,给我们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侯雨老师换装,一场上去要5分钟之内完成整个新的形象的换装很难。
到胡同里面声音,博物馆跟老百姓学习老北京的叫卖声,到国旗班学习升降国旗,通过这样的影视视听节目,使我们中轴线鲜活起来,跟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
其实北京中轴线就是充满烟火气的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到天桥,这1500米两侧过去是祭祀建筑,东边天坛,西边的先农坛,留下了3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的绿地,它是生态环境,从天桥到正阳门到前门这1500米大家都知道,它就是一个活跃的商品经济的汇集地。
在过去,从正阳门到故宫的午门这片区域是中国政治中心的一个景象,再过去1500米从故宫的午门到景山的北门这1500米是文化,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和大型公园。
从景山北门到鼓楼1500米是老舍先生说最有人民性的一个地区,西面是没有围墙的大型的水面公园,什刹海、西海和后海,东面是元代以来形成胡同四合院地区,中轴线的故事是可以通过我们网络视听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的演绎使它更好地走进人们现实生活。
我们助力北京城市中轴线宣传和争取明年成功,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大会,谢谢大家!
嘉宾介绍:
单霁翔: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传统文化咪咕研究院荣誉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考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200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1月至1994年5,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1994年5月至1997年8月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1997年8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2002年8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2012年1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2013年2月不再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2018年12月,受聘为东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19年5月,受聘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2021年2月,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积极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例如长城保护工程、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等,推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推动建立全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保护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在《当代中国与世界》《艺术品鉴》《建筑学报》《敦煌研究》《文博学刊》《中国博物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余篇,出版《栋梁梁思成》《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京都古迹大观》等多部著作。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2016年获“中华文化人物”奖 ,2019年获“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2024年11月入选首届北京大视听“京琅琊”人才名单。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