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哲学王子”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上海
|
详细介绍
王德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哲学王子”
个人履历:
王德峰,1956年生,江苏泰州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曾任复旦学院副院长、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美学教研室主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起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辑;1987年重回复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获博士学位。2021年从复旦哲学系退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艺术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上海教育》《云南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百余篇;出版《寻觅意义》《西方哲学思想讲义《哲学导论》《艺术哲学》等多部著作。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林氏奖教学金(二等奖)、复旦大学校长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青年编辑、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
论文代表: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学术月刊》2021年第7期;
《哲学的贫困》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在当代境况中重读历史唯物主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马克思的历史批判方法,《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超越应试,理解语文教育,《上海教育》2012年第7期;
当科学不能的时候我们求诸智慧,《学习博览》2010年第4期;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在复旦大学"思想史论坛"上的讲演,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年第27期;
社会权力的性质与起源——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祛蔽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科学理想,《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世界》2006年第6期;
从大学理念看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道路,《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4期;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造成异化,《上海教育》2006年第z2期;
依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当代国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在存在论境域中领会历史唯物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求是学刊》2004年第7期;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意义,《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从康德的"想象力难题"看近代美学的根本困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对"现实个人"概念的存在论探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马克思意识概念和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探源 --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批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在存在论革命的本质渊源中洞察历史唯物主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第00期;
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论马克思哲学对现象学原则的包含与超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著作代表:
《西方哲学思想讲义》,作者王德峰、吴晓明,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01月出版;
《寻觅意义》,作者王德峰,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艺术哲学》,作者王德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作者吴晓明、王德峰,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哲学导论》,作者王德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讲座课题:
《哲学导论》
《哲学课堂50讲》
《读书与哲学思考》
《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古典艺术的理想与命运》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