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荣:男,1954年10月生,浙江湖州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专,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理学博士。兼任: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院士。曾担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70年至1985年,在浙江湖州机床厂工作;1979年至982年,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升任湖州机床厂技术员;1985年至1987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2年,在浙江大学机械系工作;1989年至199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师从梁友栋教授和彭群生教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至今在浙江大学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及制造的研究:包括创新设计方法及典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产品建模仿真与数字样机、产品信息集成及软件开发、计算机图形图像识别处理。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企业横向委托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提出了多品种大批量定制设计技术、多性能数字化样机设计技术和多参数分析与匹配设计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将提出的技术固化在软件中,开发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2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项重大进展之一, 在包括一批装备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制造企业得到成功的应用,有效地支撑和支持了国产重要装备的设计与创新,推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185篇,其中SCI/EI 检索142篇,引用1600多次,出版学术专著9本。先后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青年图形科技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新世纪重点培养人才”、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CIMS主题设计自动化专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科技部十五863先进个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中国AI金雁奖“特殊贡献奖”等荣誉和称号。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004年,谭建荣等研究完成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面向国产重要装备设计,解决当前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与生产中普遍存在用户需求个性化与产品设计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传统的产品配置设计难以实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内最早提出大批量定制技术体系与理论方法,实现了大批量定制环境下的产品配置设计、产品变型设计、产品递归化设计与产品可视化设计,开发了面向定单配置的单元化自组织集成设计系统,客户广义需求分类体系的形式化建模系统,大批量定制的产品递归设计系统,基于知识的产品装配设计系统等。该成果已在汽轮机、电梯与自动扶梯、制氧空分设备、数控机床、机车车辆等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得到应用。已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发表学术论文81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
(2)2005年,谭建荣等完成的“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项目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将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中心点、教学改革的试验点、教学水平的示范点、教学科研的结合点和教学成果的辐射源。提出并构建了工程图学教学基地“五个平台”,即基于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的图学素质公共平台、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立体化教材平台、参与式交互式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实验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学习平台和以人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平台。全面推动了全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并从教学改革思想、立体化教材与课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培训三个方面,对机械基础和其他工程基地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参考;
(3)2011年,谭建荣等研究完成的“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设计中非标结构设计周期长、设计更改关联多、不同工况性能难以预测、整体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项目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了复杂装备系列产品,成果对推动企业实现复杂装备自主设计开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机械工程学科和行业技术进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目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装备单元调节和参数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调节"技术、复杂装备设计变更的响应技术、复杂装备工艺工装结构变异设计技术、关键部机疲劳失效机理及多部机寿命预测与排序方法、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与工装成型性能的工艺协调分析技术、复杂装备精度与工艺工装精度的容差协调分析技术等。在复杂装备多需求映射非标转化技术、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结构变异与性能强化设计、复杂装备多尺度质量预测与寿命均衡、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设计与协调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创新与突破,提出并实现的技术经专家鉴定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平台,提出的理论方法与支持技术在大型注塑装备与模具成套工装、大型空分成套装备、高档数控装备、大型电除尘成套装备、海军X装备等设计中得到应用, 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17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制订了国家与行业标准 5 项,形成设计规范15项,有效地提高了复杂装备的设计效率与质量,实现了由提供装备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由提供单机向提供成套装备的转变、由提供装备向提供装备与工艺工装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