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专家师质
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空域,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低空经济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交通、应急救援、文旅等领域,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低空经济是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互联网等产业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在政策、需求、资本等因素驱动下,低空经济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远期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已成为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为了助力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名家讲堂特邀请一批产自产、学、研方面的资深专家为产业界把脉赋能。
闫楚良
闫楚良:中国科学院院士,飞机寿命与结构可靠性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重大安全项目专家组专家,空军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专家组专家,兼任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从事飞机寿命与结构可靠性科学研究40余年。建立了飞机经济寿命可靠性理论,创建了飞机高置信度中值载荷谱原理与编制方法,发明了飞机悬空多点协调加载标定试验方法,创立了我国独有的飞机空间分布载荷实测技术,解决了我国采用一架飞机进行载荷谱飞行实测和用于机群定寿、延寿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成功用于数千架飞机定寿、延寿和结构可靠性设计,为大幅提高我国现役飞机安全使用寿命和保障飞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大响
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是国内第一个牵头提出开放低空和发展低空的航空专家。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国家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和劳模标兵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1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四十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国家重点工程——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中和国防科技关键技术预研中,主持完成数十项课题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向锦武
向锦武:飞行器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与型号研制工作,先后担任多型无人侦察机系统型号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建立了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体系,发展了系列化多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创新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团队入选教育部“长航时无人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团队。
王沙飞
王沙飞: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电磁频谱认知利用与管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军委科技委需求、体系设计与规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电磁认知与博弈领域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85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毕业,之后留校担任助教;1991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总参某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高级工程师、副所长;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担任军事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和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2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陈志杰
陈志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技术少将,空军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空管空域管理及运行专家组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监事长、空中交通管制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国家该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空中交通管制的开拓者。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主持研制了我军首套机场、分区级自动化空管系统,设计了全军自动化空中管制技术体系架构,主持构建了覆盖全国空域的全军一体化空中管制指挥平台,实现了我军空管手段和方式的跨越式变革,极大地提高的我国空域容量和航空运行效率,并成功与国际主流飞行高度层标准接轨。根据军事飞行特点,提出军航自动相关监视技术体制,并成功研制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航新航行系统,使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2003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等荣誉称号,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
陈 军
陈军:航天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科学联合会(ISC)会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组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总体技术组组长,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陈军教授曾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主要从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服务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1项863重点项目在内的30余项科技项目,负责完成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多个国家基础测绘重大(点)工程项目;提出了Voronoi动态空间关系等多种新模型、新方法,研制出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全国1:5万数据库更新技术体系、我国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专著2部,培养50余名博士研究生;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联合国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最佳实践,第一作者论文“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POK方法”是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世界地理信息杰出奖、亚洲地理空间信息终生成就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并当选ISPRS荣誉会员(全球在世不超过10人)。
郑日恒
郑日恒:航天动力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宇航联空间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推进技术》期刊主编。长期致力于新型航天发动机推进技术研究。担任了我国某高速飞行器重点预研型号发动机总师,并长期担任了我国某高速飞行器重点在研型号发动机总师,负责了高超声速预冷发动机技术研究,并担任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航天特种发动机专业组组长、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学术带头人等。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
徐昌东
徐昌东:中国低空经济拓荒者,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海明堡(亚洲)直升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美国美中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被业界誉为“,中国低空经济之父”。兼任: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福州空天产业研究院首任院长、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清洁能源论坛中方主席,中国度假联盟主席。1983年由上海到美国留学;1988年成立美国达西国际贸易公司;2000年回国,成立北京中安达旅游度假服务公司。2008年以来,徐昌东就与多家美国直升机制造公司合作,先后将席勒UH-12型、海明堡S-52、Van Nevel FH1100直升机引入中国,并计划逐步实现国产化。2011年2月24日,徐昌东代表中国直升机发展协会、美中投资基金,与美国垂直航空技术公司总裁布拉德·克拉克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2012年3月16日,徐昌东再次代表中国直升机发展协会、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美国美中投资基金,与美国Van Nevel直升机制造公司总裁乔治·范奈佛签订了中美FH1100系列涡轮直升机全面合作协议,中方获得美国Van Nevel直升机制造公司FH100系列涡轮直升机的全部工业产权及技术专利转让。2015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下发了《关于鄂尔多斯市海明堡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海明堡直升机制造项目核准的批复》。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85万平方米,年产蜂鸟型系列民用直升机300架,总投资46.96亿元。该项目属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于加快鄂尔多斯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4月15日云南玉溪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美国美中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举行通用航空项目洽谈,双方确定出资组建“云南合美通用航空实业有限公司”,采用“植入式”模式,2年内组装制造48架合格的海明堡直升机。2018年1月27日美中投资基金旗下的海明堡(亚洲)直升机有限公司与德国REISER集团在安阳市政府代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德国OGADO公司总经理、中林北斗公司董事长的共同见证下,于北京签署共同培养通航领域专业人才的合作协议。
董志毅
董志毅: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1984年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入党,拥有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有超过20年的机场及民航管理经验 。1984年07月,在民航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乌兰浩特航站站长、党委书记;1996年06月,先后任民航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兼党委副书记;2003年12月,先后任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董事长;2005年07月,先后任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总经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董事长;2014年03月至2022年9月,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共十八大代表。
杨金才
杨金才:欧洲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家,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彩虹鹰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精准农业航空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社长,全国无人机协会实战服务平台理事长,国际航空保安协会主席,深圳市安全防范行业协会会长、亚洲太平洋安保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全球安防专委会创始人。2015年发起成立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制订了《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等12个无人机标准,并先后撰写《中国无人机发展报告》《深圳无人机发展报告》及其它论文共计40余万字。创办的安防及无人机行业组织和国际展览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行业组织,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安防和无人机专业展会。
张聚恩
张聚恩:自然科学研究员、航空科技专家,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科协航空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航空知识》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总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科技部长、中国航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等职。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参加我国多型航空武器研制生产,参与组织多轮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及多项目实施。长期从事航空科技发展研究与管理工作,参加我国多型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参与领导和组织歼20等重大工程的预先研究等。主编或个人著述《新航空概论》《大国航空》《空天工程通识》《2049年中国航空科技与未来航空》《中国科技之路航空卷:蓝天逐梦》等;开办微信公众号“聚恩君”,已创作发表615篇文章,宣传航空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奋进精神。近年来,持续跟踪世界航空科技发展,致力于推动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在向中央建言献策、宣传普及通航知识、规划通航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多次参与战略和专项咨询,参加多种形式的航空科普活动。
石靖敏
石靖敏:中国航空学会通用无人机首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副巡视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无线电工程系,曾在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原航空部、航空航天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拥有近三十年的政府机关工作经历。长期从事民用飞机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制定,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管理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政府间航空科技合作管理,民用飞机科研和工程研制项目管理工作。工作期间长期参与国家空域管理法规与政策的研究制定,曾任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牵头组织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法规起草专班主要成员、民航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规章起草组专家等,是我国民用无人机分类分级标准和民用无人机安全性要求标准制定的提出者,编著出版《中国民用无人机管理》一书。
罗 军
罗 军: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创始人兼秘书长。先后担任中国改革报记者十年,亚洲制造业论坛秘书长十年,之后相继担任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创始人兼执行理事长、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中北大学、湖北大学、滨州医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出版《低空经济》《解密元宇宙》《机器人2.0时代》《中国3D打印的未来》《3D打印3.0时代》《重新定义健康产业》《3D打印基础教程》六部专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朱克力
朱克力:著名经济学家、低空经济专家,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兼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数智未来科学院首席经济学家,工信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审专家(组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亚太人工智能学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项目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研究员、教授。北京大学金融硕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教授)。作为中国新经济领军人物、中国低空经济第一人,长期从事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等新经济研究与管理实践。提出“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与“五新”驱动论(共同构成“335新经济理论框架”);参加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相关课题;持续开展月度高端访谈系列活动,相继与数十位中外经济学者研讨变革路径;主持“改革开放30年 - 新经济城市巡礼”“调研中国:多轮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调查研究项目,走访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城市;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学术期刊、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中国经济报告》等报章杂志发文上百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先后出版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著、原创理论著作《战略母产业》,被誉为“中国低空经济开山之作、填补新经济研究领域空白”(新华社);主编多部作品荣获“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宣部中组部推荐学习书目、优秀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好书”等多项国家图书奖,部分已译为多语种进行国际传播,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荣获我国管理科学界最高荣誉——中国“管理科学奖”(英才奖);入选国家级骨干人才计划,荣获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在学界和业界均享有良好声誉和较高声望。
高远洋
高远洋:著名通用航空产业专家、低空经济专家,管理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通用航空产业促进分会副会长,北航校友通用航空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China)理事,被聘为浙江、吉林、陕西、南宁等全国多个省市政府的航空产业发展顾问。1983年8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12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做访问学者。1983年9月至1993年8月,任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602部/规划计划部室主任、工程师;1999年12月至2011年3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讲师/副教授;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指导主任、副教授;2008年10月至2011年7月,挂职担任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 市长助理;2009年10月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企业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工程院等通用航空相关政策及课题研;参与了国家通用航空相关重大政策的研究与起草,主持了北京、云南、陕西、湖北、珠海、南宁、银川、武汉、芜湖、温州、无锡、景德镇等60余个省市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及园区/航空小镇规划。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译著两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航空报》、《中国民航报》等媒体专访,近年作为《中国民航报》特约撰稿人每年发表中国通用航空年度述评,并在国际国内行业高峰论坛做主题演讲。有航空业大型企业十余年的工作经历,曾担任陕西渭南市市长助理(挂职),挂职渭南市市长助理期间直接领导了渭南(国家通用航空试点园区所在地)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多家公司做过管理咨询与管理培训。
汤新民
汤新民: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中交通管制分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航电与空管分会委员,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空域统筹优化研究军方局方地方协作平台专家,民航局面向2035 民航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安徽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委员会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航空运输学部航空运输管理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技术委员会主席,连续10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通信评审、《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航空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网联交通控制工程、空地协同航空监视、先进场面引导与控制、无人机自主感知与避让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论文总引用量超过2000余次;专著3部,已授权专利13项,软件版权登记10项。2012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8年入选民航局科技“拔尖人才”。
李艳华
李艳华:低空经济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民航运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民航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兼任:天津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应急无人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国际航空运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应急救援分会委员。2004年4月至2004年4月,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学习;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美国普渡大学航空技术系,访问学者。1994年7月至2008年12月,中国民航大学经管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200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中国民航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2019年12月至2024年3月,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机场运营及管理、航空制造产业集群、通用航空产业规划、民航运输理论与技术、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系统设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运输与物流、物流工程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已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软科学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企业横向委托项目10项;先后出版了《航空产业:根植、集群、升级》《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多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
徐 宁
徐 宁:低空经济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复旦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省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特邀专家;曾任南京大学EMBA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商业创新与创业、新型智库建设等。主持国家高端智库年度课题、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贵州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个重要课题;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报刊发表论文近30篇,撰写百余份咨询报告,40余份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0余次。曾入选中德科学中心青年学者,参加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会;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三等奖、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覃 睿
覃 睿:低空经济专家,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与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科创慧谷(天津)创业导师,重庆云中漫步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顾问、中航空旅(中国)有限公司顾问。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就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12月2019年11月,中国民航大学通用航空学院副教授;2019年12月2021年5月,中国民航大学通用航空学院教授;2021年6月至今,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低空空域与低空交通发展规划、新一代通用航空应用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校级教改项目4项,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和一等奖;出版《现代通用航空基础与实务》等著作多部;2010年4月开始从事低空经济研究,率先定义了对低空经济概念进行了定义,论述了低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存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初步阐述了低空经济的产业构成以及发展的重要意义等,相关成果“基于资源观的低空与低空经济”发表于《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1年第四期,为国内首篇系统论述低空经济的论文。
孙卫国
孙卫国: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工作委员会主任、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总经理,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原副局长。
车海翔
杭州低空无人机运行服务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曾长期在部队高科技装备部门服役,2010年转业进入杭州经信系统工作。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业务骨干,积极与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合作,创新采用了“模拟仿真测试”:构建虚拟化的交通场景,用大数据代替真实车辆“跑圈”。此举既节省了动辄上亿元的场地建设费用,同时大大加速了测试进程——2018年9月召开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发放了首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号牌,从项目启动到“发牌”,只用了5个月左右时间。
陈 暘
陈 暘: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航空装备预研管理和航空数字化推进工作,曾历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部飞行器处处长、预研处处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79年5月生,安徽巢湖人,2000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研究员。历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〇研究所工程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助理经理,主管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飞机处处长、预研处处长、信息化办主任等职。现任中国航空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