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志刚
中国就业与保障问题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上海
|
详细介绍
袁志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首席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副站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委专家、福建省政府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专家。
研究领域:
袁志刚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这些领域很有建树、成果颇丰。
主要履历:
1978年3月,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经济学系。
1982年1月,获得杭州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师从宋承先先生。
1987年7月,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赴法国留学。
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3年至今,回国进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师。
在此期间,曾多次赴法国短期工作和讲学,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修一年。曾担任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的科学评估国际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4-2015),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等职,并担任多本核心及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
曾任上海银行外部监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多年来一直从事非均衡理论并师从国际著名非均衡经济学家贝纳西教授,力图把非均衡这一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经济分析中。1994年完成和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应用》(1997年重版),这是我国较早在非均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一本著作,1997年该著作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同时,袁志刚教授主要在就业理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金融改革和房地产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多年来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20余部。承担和主持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含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其成果多年来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二十余项,特别是2010年袁志刚教授的著作《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选入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经济类七部专著中占据了一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袁志刚教授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其著述入编《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文丛》,该丛书由《经济研究》编辑部组织编辑。
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储蓄问题有着长期的研究,1999年和2000年连续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跟踪研究国际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国外该领域最新发展情况编入《高级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接轨方面作出努力。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5部,合著7部。成果分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独立承担的课程《宏观经济学》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作为第一负责人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奖项:
1997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后;
1997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0年专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3年专著“失业经济学”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2004年“宏观经济学”获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国家高校教学名师;
代表著作:
《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
《上海就业报告》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管理经济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教材》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