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经济学院院长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经济学院院长
个人履历:
刘守英:男,1964年4月生,湖北洪湖人,农村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央政治局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获复旦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8年获复旦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部副部长,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发展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2030》以及《中国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专题负责人,国土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刘守英教授主要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等。自1991年开始主持过由福特基金会、中国发展基金会、世界银行等组织资助的多项基金项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土资源部、中国体改研究会等委托的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参与中央文件起草和地方政策咨询,参与贵州湄潭、四川泸县、浙江义乌等地改革试验和政策设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译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专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等10余部,在《World Development》《Citi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新华文摘》《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中央政治局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
论文代表:
集体所有制下的农地权利分割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制度供给,《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4期;
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与创新,《中国土地》2018年第3期;
用"城乡中国"取代"城市化"理念,《中国民商》2018年第2期;
乡村现代化的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2期;
农村三大制度安排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期;
乡村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22期;
"城乡中国"由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10期;
新一轮农村改革样本:黔省三地例证,《改革》2017年第8期;
土地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金融》2017年第6期;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上半程及下半程,《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5期;
农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权利体系重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农业战略需要重大转变,《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16期;
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农村经营管理》2016年第6期;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存在三大问题,《中国民商》2016年第3期;
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供求问题,《中国乡村发现》2016年第3期;
适应新常态的中国土地政策与城市化,《小城镇建设》2015年第10期;
中国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中国合作经济》2015年第6期;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殊性与出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搁置集体所有制的土改面临挑战,《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22期;
完善规划管理体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2014年第7期;
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特征、问题与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农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与金融机会,《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
对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的解读,《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13期;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2期;
最需要突破的就是宅基地制度,《发展》2013年第10期;
对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和政策建议,《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第4期;
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主要形式,《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第12期;
制度创新是节地制度的实现基础,《中国土地》2012年第5期;
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收益,《时事报告》2012年第2期;
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与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
土地制度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大推手,《中国合作经济》2011年第7期;
"以地谋发展"模式存在制度性风险,《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12期;
中国土地制度:问题与突破,《能源评论》2011年第3期;
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资源导刊》2011年第1期。
著作代表:
《中国乡村转型与现代化》,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05月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作者:刘守英、范欣、刘瑞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09月出版;
《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作者:刘守英、程国强,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作者:刘守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04月出版。
主讲课程:
《乡村系统与乡城转型》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绩效》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
《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经济双奇迹的经济解释——体制秩序与经济绩效视角》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