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合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朱合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个人履历:
朱合华:男,1962年10月出生,安徽巢湖人,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土木工程学科隧道及地下建筑方向负责人。兼任:国际岩土工程联盟数据标准化委员会主席,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协会中国小组执行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和高级顾问、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论坛主任,上海市民防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副主任,时空信息学报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常务编委。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当年入职同济大学任讲师;1992年任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3年在日本大阪土质试验所、京都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6年任同济大学教授;1997年兼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系主任;2000年兼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主任;2004年兼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年兼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1年在美国Virginia Tech大学做访问教授;2012年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2016年在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做访问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与实践(岩体破坏力学与岩土工程数值方法、隧道及地下工程全寿命设计理论、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是中国在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DUSE)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和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研究方向的国际著名学者。创建了基础设施全寿命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分析-服务的数字化范式,研发出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合作创建了岩体三维GZZ强度准则,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所推荐;建立了盾构隧道设计分析模型和服役性能的TSI评价方法,被国家和行业标准所采纳。主持3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研发同济曙光软件(GeoFBA);出版专著8本(含科学漫画1本),发表SCI/EI学术期刊论文380余篇;主参编技术标准5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的科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还曾获得上海市教学名师、卞学鐄(THHP)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德国洪堡研究奖等。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184):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分析与松动荷载预测研究,2007.1-2009.12,项目负责人;
上海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输水隧道衬砌结构接头试验研究,2008.5-2009.6, 项目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27B05):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工程化技术开发,2007.1-2010.12, 项目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2006AA11Z102):大深度大断面地下穿越工程与微扰动施工研究,2007.1-2008.12, 项目负责人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50579093):岩石高边坡裂纹扩展过程的无网格方法模拟研究,2006.1-2008.12,项目第二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639090):深部岩体工程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07.1-2009.12,项目第四负责人;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5BA908B06世博科技专项):世博园区数字地下空间基础平台与应用研究, 2005.10-2007.12, 项目负责人之一;
厦门东通道工程指挥部: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数字海底隧道工程应用研究, 2005.10-2008.12, 项目负责人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27B04):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研究,2007.1-2010.12, 项目第二负责人 ;
海南省交通厅: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2005.8-2006.12, 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04dz12011子项):崇明越江通道隧道工程三维数字模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2004.8-2006.12, 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04dz1201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2004.8-2006.12,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并负责承担子项“地下空间防灾安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师奖励计划:三维数字地层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03.1-2007.12,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2095):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2002.1-2004.12,项目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子项):盾构地层适应性设计理论、方法和模拟试验台,2003.3-2005.3,项目负责人;
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59738160):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1998.1-2001.12,第3完成人;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04dz12010子项):超长大断面管幕-箱涵推进技术研究与应用,2003.10-2005.12,项目负责人之一;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重点项目(2003-318-000-22):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02.4-2005.5,项目负责人;
云南省交通建设科技项目TST(2001)209A: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分类及应用研究,2001.10-2003.12,第4完成人;
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动态反馈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研究,2003.10-2004.10,第3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土介质随机形变场仿真模型识别理论,1993.1-1995.4,第2完成人;
福建省交通厅、罗长高速公路指挥部:大跨度连拱不对称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与防排水技术研究,2000.9-2002.4,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市政局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崇明越江通道风险评估,2002.5-2004.3,项目第5负责人。
论文代表:
盾构隧道纵缝接头极限状态试验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6期;
深埋排水盾构隧道钢纤维混凝土高刚性接头受力特性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20年第4期;
高温后上海软黏土的土-水特性及微观机理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9年第10期;
管片衬砌梁–弹簧广义模型及接头转动非线性模拟,《岩土工程学报》2019年第9期;
基于中心粒子模型的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模拟,《材料导报》2019年第8期;
论新时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地学前缘》2019年第6期;
轻量级Web3D地铁火灾逃生在线规划关键技术,《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9年第4期;
简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挑战,《地学前缘》2019年第3期;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现状、问题与对策,《地学前缘》2019年第3期;
新时期城市地下空间的中国解决方案,《地学前缘》2019年第3期;
埋排水盾构隧道接头铸铁件力学性能试验,《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
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工程管理与建造要点,《地学前缘》2019年第3期;
振杆密实法加固粉土地基效果试验,《中国公路学报》2019年第3期;
基于动态交互的隧道系统应急韧性研究,《现代隧道技术》2019年第S2期;
深埋蓄排水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能试验及数值分析,《现代隧道技术》《2018年第5期;
地铁隧道运营中复杂软土地层的动力响应,《现代隧道技术》2018年第5期;
深层调蓄排水盾构隧道管片接头预埋件抗拉试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现代隧道技术》2018年第5期;
考虑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18年第2期;
基于多尺度方法的道路隧道温度场特征研究,《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年第2期;
双层盾构隧道支管排烟量数值模拟,《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2期;
深埋排水盾构隧道高刚性管片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现代隧道技术》2018年第S2期;
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及其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18年第1期;
大口径新型顶管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第10期;
火灾高温下盾构衬砌结构试验与力学模型综述,《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第8期;
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第7期;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6期;
降雨入渗引起非饱和土边坡破坏的水-土-气三相渗流-变形耦合有限元分析,《岩土力学》2017年第6期;
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渐进性破坏及其锚固效应试验与模拟,《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第4期;
基于点云的岩体间距与粗糙度的自动化提取,《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第1期;
超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卸荷渐进破坏特性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7年第1期;
振杆密实法加固液化地基施工扰动与影响因素试验,《中国公路学报》2016年第9期;
软土地区大直径中掘扩底法管桩承载性能现场试验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第9期;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应力扰动特征试验及数值模拟,《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第6期;
隧道火灾动态预警疏散救援系统及其应用,《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第6期;
基于模糊理论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6期;
高温环境下土的导热系数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6期;
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安全及环境影响控制,《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第6期;
基于柔度法梁模型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纵向变形计算方法,《工程力学》2016年第4期;
跨断层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3期;
跨断层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3期;
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工程力学》2016年第2期;
考虑围压效应的修正软岩热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2期;
三维颗粒群沉降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软弱隧道围岩拱顶塌方及锚杆支护效应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S2期;
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现场测试与理论分析,《岩土力学》2016年第S1期;
含软弱夹层隧道围岩松动破坏模型试验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第S1期;
类矩形盾构施工中的SPH流体动力学应用探索,《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第S1期;
盾构管片接头破坏的弹塑性–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第10期;
抗拔桩极限平衡方程及其应用,《岩土力学》2015年第8期;
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2)——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第6期;
不同地应力场软岩隧道渐进破坏试验与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第6期;
高温后上海软黏土的物理性能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第5期;
循环荷载对上海软土动力特性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混凝土声发射信号频率特征与强度参数的相关性试验研究,《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1)——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第4;
大断面道路隧道火灾初期规律足尺试验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硬化土模型体积屈服机制及其本构积分算法研究,《岩土力学》2015年第S1期;
应力释放效应对抗拔桩承载力影响分析及应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第1期。
著作代表: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新技术》(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继续教育必修教材),作者: 朱合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08月出版;
《地下建筑结构》,作者: 朱合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01月出版;
《边界元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作者: 朱合华,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05月出版。
讲座课题:
《工程系统智慧化内涵及建设价值》
《iS3数字底座及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用》
《从人类智慧到工程智慧—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