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个人履历:
谢和平:男,1956年1月出生,湖南双峰人,力学与能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深部工程科学与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原校长,四川大学原校长。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负责人,《Energy Reviews》等十余项国际期刊主编及编委。1978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93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7年至1998年担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至2017年担任四川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长期从事岩石力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CCUS与低碳技术、海水制氢、地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982年起,创造性引入分形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岩石力学分形研究新领域;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首次提出了深部原位岩石力学构想,构建了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框架。深入探索了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形成一系列CO2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高效耦合技术原理和方法。研究成果已出版十余本中英文专著,在《Nature》《Nature Ener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及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1992)、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和 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 年入选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5月被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授予“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2018年9月获得“IET杰出大学校长 奖”,2018年9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矿业、石油与安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2025),2019-2020,项目编号5194240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2019-2023,项目编号5182790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致密储层流态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18-2023,项目编号5184140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磷石膏-钾长石矿化CO2联产硫酸、钾肥的基础研究,2014-2018,项目编号2133600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工业CO2混合烟气直接与石膏矿化联产硫酸的研究,2013-2013,项目编号5125400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国高杂质盐岩能源储备的基础研究,2012-2016,项目编号5112014500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浅埋深薄基岩采动岩体破断及渗流基础,2012-2015,项目编号51134018;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条节理构形及其对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影响研究,2010-2012,项目编号5097409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盐岩溶腔最佳结构设计及天然气、石油储存运营参数优化,2007-2010,项目编号5062013044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部岩体的工程特性研究,2007-2010,5063910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矿山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2003-2008,项目编号50221402;
主持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工程扰动岩石动力学理论和技术,2019-2024,项目编号2019ZT08G315;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2016-2019,项目编号2016YFC0600700;
主持973项目:采动过程中破断煤岩休的结构特征及联通性规律,2011-2015,项目编号2011CB201200;
主持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2002-2007,项目编号2002CB412700;
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层状盐岩CO2地质处置基础性研究,2007-2010,项目编号2007DFB60100;
主持省战略研究软课题项目:深地科学与地质灾害防控体系战略研究,2019-2020,项目编号00306053A2008;
主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及资源化利用合作研究,2012-2015,项目编号2012DFA60760;
主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页岩气开发关键压裂技术研究,2013-2015,项目编号2012FZ0124;
主持横向项目:平顶山矿区深部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抽压交替瓦斯治理新技术体系研究,2012-2013,项目编号12H0660。
论文代表:
A membrane-based seawater electrolyser for hydrogen generation, Nature (Accepted).
A combined ionic Lewis acid descriptor and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to prediction of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des for ceramic fuel cells, Nature Energy, 2022, 7(9), 866-875.
Study on rock mechanics in deep mining engineering, 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Chin. J. Rock Mech. Eng., 2005, 24(16), 2803-2813.
Fractals in rock mechanics, Crc Press, 1993.
Criteria for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failure of rocks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nergy release principles. 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Chin. J. Rock Mech. Eng., 24(17), 3003-301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blasting-induced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r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7, 44(3), 412-424.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ock mechanics in deep ground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34(11), 2161-2178.
Fractal character and mechanism of rock burs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93, 30(4), 343-350.
Energy analysis and criteria for structural failure of rocks,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9, 1(1), 11-20.
Energy dissipation of rock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3(21), 3565-3570.
Bibhu Mohanty,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blasting-induced damage in cylindrical r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8, 45(2), 111-121.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n deep coal mining and critical mining depth,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2, 37(4), 535-542.
Energy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 masses.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7(9), 1729-1740.
Visualization of the complex structure and stress field inside rock by means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 59(36), 5354-5365.
Cu-modified Ni foams as three-dimensional outer an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hybrid direct coal fuel cells[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410, 128239.
Noble-metal-free catalyst with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tivity based on granulated Co-doped Ni-Mo phosphide nanorod arrays, Nano Research, 2020, 13(12), 3321-3329.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a novel CO2 mineralization cell based on organic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Applied Energy, 2020, 261, 114414.
著作代表:
《煤炭碳中和战略与技术路径》,作者:谢和平、任世华、吴立新,科学出版社2022年06月出版;
《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作者:谢和平,科学出版社2021年09月出版;
《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作者:谢和平等,科学出版社2020年05月出版;
《煤炭革命的战略与方向》,谢和平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05月出版;
《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著作:谢和平、林柏泉、周宏伟,科学出版社2017年01月出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纵览》,谢和平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04月出版;
《岩石力学》,谢和平、陈忠辉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05月出版;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谢和平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06月出版;
《非线性力学理论与实践》,谢和平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09月出版。
演讲主题:
《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趋势与深圳绿色发展构想》
《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创新》
《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直接制氢’新赛道》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能源绿色转型》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