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金希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吴金希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履历:
吴金希:男,1969年生,山东莱芜人,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全球工业4.5研究院、清华大学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社科院、中科院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兼职教授/研究员,国际开放式创新学会(Society of Open Innovation)学会副主席,欧洲管理学会(EURAM)会员、创新生态学专业分委员会主席,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中国软科学》《管理学报》《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中国科技论坛》《IJHRM》《Society of Open Innovation》等期刊审稿人、编委或副主编,深圳市、西安市、威海市,部分央企等专家顾问。200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主要学术方向为战略管理、组织能力、创新理论与政策等领域,围绕创新生态体系、全球创新网络、产业共性技术、科技治理体系、公司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战略等学术前沿,做出了若干重要学术贡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独著《创新生态体系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材《战略管理》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论文获EURAM、SOI最佳论文奖等。作为首席专家,目前正主持研究一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智库重大课题。过去十几年,已经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重点课题;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3项。完成多项科技部、中国科协、央企、北京市、山东省、深圳市、佛山市等的战略决策咨询课题。若干政策建议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评为“优秀专家建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20&ZD075,2021-2025),项目首席专家,在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形成机制、演进特征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71810107004,2019-2023),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山东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重大项目:山东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特征研究(2021RZA01001,2021-2022),项目主持人,在研;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在低碳浪潮下的产业机会(2021-2022),项目主持人,在研;
NSFC面上项目:基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国产业生态体系进化机理研究(2012-2015),项目主持人;
NSFC面上项目: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利用全球创新网络知识资源的战略研究(2007-2010),项目主持人;
NSFC面上项目:知识网络管理与中小高科技企业动态能力研究(2003-2006),项目主持人;
NSFC委托项目:NSFC管理体制与流动项目主任管理机制研究(2006-2007),项目主持人;
NSFC重点项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2012-2015),子课题负责人;
NSFC重点项目:全球创新网络理论问题研究(2019-2023),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2014-2016),项目主持人。
论文代表: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24年第11期;
“帽子效应”与产业链韧性,《中国软科学》2024年第9期;
论建立与发展中国创新战略学学科,《科技导报》2024年第6期;
科学城建设要注意汲取日本筑波经验教训,《国家治理》2023年第15期;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和主要着力点,《国家治理》2023年第11期;
优化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5期;
区域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比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创新科技》2023年第1期;
从战略思想到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科技导报》2022年第20期;
创建科学城过程中如何防止“筑波病”?——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9期;
智能传播时代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为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中美典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比较分析:以两个增材制造研究院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第3期;
日本科技基本法设立以后科技政策的演变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年第2期;
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高度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导报》2021年第4期;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京冀区际环境污染转移的测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5期;
企业生态位的空间拓展与生命周期:联想研发组织演化案例研究,《科研管理》2019年第10期;
创新理论发展的四阶段论:回顾与解读,自然辨证法研究,2018年第2期;
核心企业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互利共生与捕食共生战略,《管理评论》2017年第7期;
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概念、特征与挑战,《科学学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8期;
从“带土移植”到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基于同方威视的探索式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4期;
“创新”概念内涵的再思考及其启示,《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4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2期;
能力组合效应对组织运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7期;
论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3期;
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技术能力跃迁,《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0期;
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的机理分析,《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6期;
基于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联盟中组织公平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软科学》2014年第6期;
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角色和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8期;
台湾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对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7期;
论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理论辨析、国际比较与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第6期;
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框架及其政策含义,《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
全球创新网络相关理论回顾及研究前瞻,《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流动项目主任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科学基金》2007年第3期。
著作代表:
《创新战略学》,吴金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06月出版;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吴金希等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10月出版;
《创新生态体系论》,吴金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08月出版;
《借鉴与转型:中日产业政策比较研究》,吴金希、松野丰、孙蕊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01月出版;
《战略管理(第二版)》,吴金希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06月出版;
《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吴金希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05月出版;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模型与案例》,吴金希、彭锐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5月出版;
《高级工商管理教程》(上、下),吴金希(执行主编)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出版;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研究》,钱小军、周剑、吴金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09月出版;
《聚变:产业转型升级的C3模式》,王有柱、吴金希、李保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03出版;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李政、麻林巍、吴金希,科学出版社2018年06月出版;
《巴黎协定后中国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钱小军、周剑、吴金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06月出版。
主讲课程:
《创新战略学》
《创新理论与实践》
《战略新兴产业专题》
《高科技战略与管理》
《变革时代的冲突管理与组织领导力》
《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开启科技强国新征程》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