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天信息与卫星导航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天信息与卫星导航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个人履历:
刘经南:男,1943年7月出生于重庆,湖南长沙人,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协调成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GPS之父、空天信息领域的泰斗。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和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国家“973计划”顾问组专家。1967年,刘经南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68年至1979年,担任湖南煤炭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79年至1982年,在武汉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至1986年,担任湘潭矿业学院讲师;1986年至1991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讲师;1992年至1993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1995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1995年,担任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3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3年至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2018年,担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建立了系统的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在我国卫星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他攻克了北斗卫星系统的多个关键问题,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北斗高精度国际分析中心,实现了我国北斗异构星座高精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建立了我国首个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总体设计了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他负责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无人值守连续自动运行的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为98年长江抗洪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在湖北省建立了国内首个省级区域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湖北省现代测绘三维基准体系的建设,直接节约成本经费约5亿元;创建的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三大数据与分析中心之一,并作为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带领团队研发了湖北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多频高精度芯片,也是中国首颗40纳米消费类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模块、板卡、高精度接收机及基准站网应用平台,为湖北省北斗产业居全国第一阵营做了大量工作。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2020年6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22年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
论文代表:
再分析资料计算中国区域对流层延迟精度,《测绘科学》2018年第5期;
顾及黏弹性松弛效应的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后早期余滑模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年第3期;
全球CGCS2000坐标框架的构建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环火探测器同步定位和授时仿真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第8期;
利用综合脉冲星时实现地球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北斗+GPS组合单点定位精度评价与分析,《测绘通报》2017年第5期;
刘经南:智能时代测绘与位置服务领域的挑战与机遇,《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第3期;
GNSS/INS深组合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航空学报》2016年第10期;
基于PDR、WiFi指纹识别、磁场匹配组合的室内行人导航定位,《测绘地理信息》2016年第3期;
基于非线性高斯-赫尔默特模型的混合整体最小二乘估计,《测绘学报》2016年第3期;
地表负载及GPS测站分布对参考框架转换的影响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第2期;
基于GPS和GRACE数据的三维地表形变的比较及地球物理解释,《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第9期;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用户的非差网络RTK服务新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年第9期;
不同重力场模型对嫦娥三号环月轨道的影响,《测绘地理信息》2015年第6期;
用VLBI跟踪数据确定CE-2环月段轨道的研究,《测绘地理信息》2015年第2期;
GNSS整周模糊度确认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第9期;
脉冲星非实时平差的火星探测自主导航模型,《深空探测学报》2014年第4期;
区域地基增强PPP-RTK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第1期;
大地水准面高对InSAR大范围地壳形变监测的影响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第6期;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自然杂志》2013年第4期;
一种利用动态参考网实现单频接收机精密单点定位的新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增强现实及其在导航与位置服务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13年第2期;
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实现及精度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第2期。
著作代表:
《多波束测深及图像数据处理》,赵建虎、刘经南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09月出版;
《GPS广域差分定位原理和方法》,刘经南、陈俊勇、张燕平、李毓麟、葛茂荣著,测绘出版社1999年01月出版。
讲座课题:
《“5G+ 北斗”的意义、路径和愿景》
《时空智能赋能数字经济》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