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章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章清:男,1964年10月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自1989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以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最初主要集中于研究胡适的学术思想,先后出版《胡适评传》、《“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第八届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等专著。以后研究领域逐渐拓展,致力于发掘新的史料、从新的视野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项目,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基金会共同资助项目“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方负责人。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并担任台湾中研院主题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子课题负责人。主讲的课程《史学导论》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交流计划”。近年来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领域:(1)从新型传播媒介及读书人新的生活形态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动。近代中国所遭逢的“三千年来所未有之变局”,体现在方方面面。本人试图从新的角度揭示一些重大问题,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完成约80万字的专著《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该书通过匿名评审列入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相关前期成果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杂志,如《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2)围绕“西学东渐”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卓著的知识转型,审视现代学科的形成。约从2000年开始,我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立足于从术语、研究机构、课程建设、学科史等多重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发表《“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007年第58期)等论文。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并担任台湾中研院主题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子课题负责人。为此,多次出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3)突破专门史的架构开展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专门史所形成的壁垒影响于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甚为昭著,本人致力于从社会因素的成长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若干重大问题。曾发表《“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民初“思想界”解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等论文。近年来研究课题又有进一步拓展,从以往学界较少注意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动。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即汇集了围绕此的相关成果。(4)结合近代以来史学的发展检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近代以来史学的发展一向是我所关注的重点,之前主要围绕中西史学交流撰写了不少论文,如《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等论文。近年来围绕此有进一步拓展,所撰写的论文在2010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亚洲学会年会”宣读,并在《近代史研究》发表《“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批评》等论文。2013年主持“上海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工作,每年获100万经费资助。此外,所主持的“历史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论文代表:
"重访"与"重读":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扩充与收缩,《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10期;
大变局时代的新文科战略考量——历史学视野的审视与思考,《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0期;
"有""无"之辨:重建近代中国历史叙述管窥,《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
理解史学的几个关键词——兼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年17期;
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历史教学》2018年第10期;
当代学术话语建设:一个长时段的思考,《学术月刊》2015年第3期;
晚清中国西学书籍的流通——略论《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3期;
“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中国自由主义的“正名“——战后自由主义的浮现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重塑“中国历史”——学科意识的提升与“专门史”的书写,《学术月刊》2008年第3、4期;
“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对“自由”的阐释,《史林》2007年第3期;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形成及其困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趋向,《史林》1998年第1期;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自由主义与“反帝”意识的内在紧张》,《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3期;
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转型》,《复旦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自由主义两代人:胡适与殷海光》,《二十一世纪》1992年总第8期。
著作代表: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作者章清,三联书店2024年04月出版;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章清著,社会文献出版社2019年02月出版;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修订本),章清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章清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胡适评传》,章清主编,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
《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章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思想者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作者章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作者章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殷海光》,作者章清,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
主讲课题:
《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下的文化创新》
《媒介之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及其影响机制》
《从‘有史’到‘无史’:‘新史学’的前世今生》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