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傅才武:1966年生,湖北崇阳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兼任: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起草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起草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史馆员,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常务副会长。1989年获湖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湖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2008年7月至今,在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任教。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科学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0多项,接受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大型文化调研课题80多项,提交80多项政策研究报告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用,多种政策咨询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著有《读懂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艺术经济学》《中国文化市场与消费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等10余部著作;在《艺术百家》《江汉论坛》《文化产业导刊》《学习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有关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规划方面的论文100多篇,其中有2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成果奖励:
《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获湖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长江文明之光:武汉长江主轴文化发展战略初步研究》获中共2016-2017年度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一等奖;
《关于设立清江流域(鄂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研究报告》获湖北省人民政府2013年度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3年度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建设长江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构筑湖北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的研究报告》获湖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度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当代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及其对国家政策环境的特殊要求》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2014-2015年度第一届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艺术教育管理学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06年度湖北省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文化部直属文艺院团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调研报告》获武汉大学2014年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政策问题》获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三届(2009-2010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发展改革委2008年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获2004年度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代表:
四十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理论反思,《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9年第6期转载);
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研究中的十大前沿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财政增量投入的约束条件——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图书馆报》2018年第4期;
注意力稀缺背景下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基于武当山景区与崆峒山景区的比较,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效率、规模收益及“拥挤”现象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0期;
中英政府有关促进文化消费政策的比较研究——以英国“青年苏格兰卡”与中国“武昌文化消费试点”为中心,《江汉论坛》2017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18年01期转载);
我国文博管理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福建论坛》2017年第10期;
文化资本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线上”和“线下”两类文化消费群体的比较,《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18年03期转载);
试论国家文化规划中的问题导向、逻辑建构与策略设计——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为中心,《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第4期;
民国时期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与断裂,《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06期转载):
探索文化领域供给侧与消费侧协同改革:政策与技术路径,《江汉论坛,2016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7年0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04期转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内涵与模式,《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7年第6期;
创新我国文化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及政策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缘化困境与因应策略——基于技术阶梯理论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05期转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保障标准研究,《福建论坛》2015年第4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6年02期转载);
从艺术范式到文化范式的转型——21世纪初艺术学研究的新趋向,《艺术百家》201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05期转载);
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08期转载);
技术变迁、行业概念更新与文化行业体制重建——关于建立中国大文化体制的理论反思,《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01期转载);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07期转载);
曹兴国,曹余阳. 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2年21期转载);
1900—1949年的中国公共文化领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04期转载);
当代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及其对国家政策环境的特殊要求, 《艺术百家》2011(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03期)转载);
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0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03期转载);
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1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03期转载)。
著作代表:
《读懂国家文化公园》,傅才武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04月出版;
《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理论与实践》,傅才武、翁春萌、蒋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09月出版;
《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傅才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文化产业与金融工具》,傅才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和城市发展》,傅才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中国文化市场与消费研究》,作者傅才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文化体制改革》,作者傅才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作者傅才武、宋丹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1861-1949)》,作者傅才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讲座课程:
《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及政策表达》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回应》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