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先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
|
详细介绍
张先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张先飞,1971年生,河南西峡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学报》(CSSCI)副主编。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社科名家、首批河南省“百优人才”、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河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河南大学中文系全日制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师从解志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博士,师从郭志刚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五四文学、鲁迅与周作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被誉为能够代表新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学术新人。主持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基金项目、日本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列专著2部;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含网刊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CSSCI期刊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3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荣誉奖励:
(1)荣誉表彰:
2020年获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20年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9年获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
2019年入选首批“河南社科名家”;
2018年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2016年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15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2014年获首批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2012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荣誉校友;
2010年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2010年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
2011年获河南省教学标兵;
2011年获河南大学教学名师。
(2)学术奖励:
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
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
201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省排名第一,中共河南省委;
2017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共河南省委;
2007年,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政府;
2012、2014、2015、2020、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共河南省委;
2003年,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2014、2018年,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2020年,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科研项目:
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古典传统重释重构活动的历史主线、基本规律与核心理论问题研究”;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五四文学思想的传统资源及其变革研究”;
2020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大革命时代现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总体演进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公共舆论:报刊五四社论整理汇编与研究”;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现代文学‘整体转型’”现象研究”【结项优秀】;
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哲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201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林纾诗文整理及研究”;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文学发生期人道主义观研究”;
2006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考镜源流:人道主义的传演与新文学的发生”;
2006年,日本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1918-1924:新文学发生期‘人间观’研究”。
论文代表:
鲁迅革命文艺运动对话观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待刊);
“生活之艺术”观与现代中国理想文明的整体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1期;
最是书香能致远(“十个河南”之书香河南),《河南日报·理论版》2022年8月22日整版;
“立人”“立群”“立邦”:做时代领潮儿,《河南日报·理论版》2022年4月29日整版;
对话的伦理与新文化道德规范建构:以“五四”新旧思潮论战为中心,《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五四的几个瞬间:青年中国的诞生,《河南日报·理论版》2021年5月5日整版;
王森然〈周作人先生评传〉校读,《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1期;
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高校现代文学专业对接为目的的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以中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为目的的高校中国现代文学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7期;
五四前期“新青年”派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考辩,《史学月刊》2017年第6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史料文献学方法与原则,《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进化的还原论”:“五四”前期俞平伯“人的文学”观建构解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第19辑;
五四“人间感”的发现:新感觉、情感世界与初期新文学主题、形态生成,《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王森然〈冰心女士评传〉考释及其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1期;
旧邦“新人”:“五四”现代人道主义国民精神改造观,《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鲁迅先生评传>校注》、《校读说明》,《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期;
“谁来写”与“有声的中国”:关于“人民文艺”的再思考,《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
五四新文学的俄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观,《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观念的当下反思,《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五四”前期周作人人道主义“人间”观念的理论辨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五四前期周作人新理想主义观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
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景探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作为“青年诗人”的鲁迅:1922—1923年鲁迅精神世界一瞥,《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人类精神的隔绝:“新村时期”周作人对人间关系现状的判断,《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现代中国被忽视的小说“正统”,《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著作代表:
《“人”的觉醒:现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想探源》(“河南社科名家丛书”《张先飞卷》),主编张先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作者张先飞,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作者张先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作者张先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讲座课题:
《对话伦理的建构:以五四新、旧思潮论战为中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长篇小说的诞生》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